两年前,肩负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帮扶使命,我走出北京金融街的高楼大厦,一头扎进平均海拔1100米四川宣汉县仁义村。脱下西装革履换上草帽布鞋,我穿着印有“第一书记”字样的红马甲行走在乡间,用“夹生”的四川话与老乡们深入交流,用实际行动践行驻村承诺。
刚进村那段时间,不少村民听说我是北京来的常会质疑:“哟,北京来的,是来‘镀金’的吧……”类似的话听得多了,难免有些按捺不住。“乡亲们,我若想来这里‘镀金’,不会等到四十多岁才来呀。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和农民有真感情,我会用实际行动让大家看到我是来真帮实扶的。”在一次村民大会上,我坚定地说出内心想法,并暗下决心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期待。
在我来仁义村之前,车厘子已是村里的重要产业。但因为耕地保护等政策限制,很难再扩大规模。有村干部建议说:“我们这里优质稻米好吃,美名‘桃花米’,曾是唐朝贡米,可以扩大种植。”刚到村里的我却几乎不假思索地反驳:“稻米到处都在种、附加值也不高,增收困难呀!”“套种石菖蒲药材也不错,我们这里有种石菖蒲的传统。”村民的这条建议,也被我否定了:“石菖蒲长得像杂草,观赏性不够,咱们还是再琢磨琢磨。”
其实,这也暴露了我的“知识盲区”。为了带领大家尽快明确新的产业方向,我和村干部跑遍周边县市,甚至远赴重庆和湖南等地考察各类乡村产业,提出种种设想,但一直没有重大收获。
直到一天跟村民闲聊时,我向他们请教仁义村车厘子为何能发展起来的原因,他说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种什么东西都好吃,只不过车厘子是高端水果罢了。”在老乡的启发下,我又回过头审视关于种植桃花米和石菖蒲的建议。
原来,仁义村车厘子产业走的是一条立足高山条件、生产高端农产品、产出高经济效益的“三高”产业路子,这条路同样适合桃花米和石菖蒲种植。“正宗的宣汉桃花米没有低于10元一斤的,还供不应求。”一位村民告诉我,“村里刘大爷不久前卖了2分地干石菖蒲,30多元一斤呢。”于是,我意识到了自己认知上存在的偏差,重新调整思路,虚心接受了村干部和村民的建议,积极对外争取资金,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发展高山优质稻米和石菖蒲药材种植产业。
如今,千亩车厘子产业园、五百亩桃花米种植片区和三百亩石菖蒲种植基地在仁义村建成,近三年村集体收入一直位居达州市各村前列和宣汉县各村第一名,村民收入也实现逐年增长。
不光是搞产业,驻村工作涉及农村环境整治、公共财产维护、农村移风易俗等方方面面。我深知,“没有村民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必定是低效的治理。”于是在我的主导和策划下,村委会开始实施“乡村振兴领头羊”选育计划,发动全体村民每年推选一批“自主创业领头羊”“乡村工匠领头羊”“农业技术领头羊”“孝老爱亲领头羊”等。村委会不仅奖励这些“领头羊”每人一只山羊,并帮他们申请创业贷款,推荐他们参加农技培训,村民们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也随之高涨。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做好驻村帮扶工作的关键,就是要真正扎根群众——离得近些、再近些,这样才能切身感受乡村振兴的脉搏。
两年多时间里,我四处奔走,争取各类资金和资源,完成20余户村民入户路硬化,修建4个大型山泉蓄水池,在2个村民聚居点修建污水集中处理池,修建200亩车厘子园避雨大棚……现在,村民们真的把一些认可送给了我,“李书记”成了他们口中的“能干人、实干人”。也正是这份认可,激励着我把驻村工作做到实处、做到深处,为村里发展多尽一份力量。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仁义村第一书记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