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驻村第一书记:“送鱼”救急,“授渔”谋远

发稿时间:2025-08-21 10:11:00 来源: 大众日报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重要手段。截至今年4月,山东省已累计选派6轮、12.8万余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到乡村一线驻村帮扶。

  近日,记者分赴淄博、德州、菏泽等地,看第一书记在驻村期间,遇到了啥困难,解决了啥问题,又为乡村留下了什么。

  调研组选取的三位省派第一书记,分别是省委省直机关工委派驻平安湖村第一书记刘庆功、省委台办派驻彭庄村第一书记曹磊、省人社厅派驻流水村第一书记玄睦。他们分别出生于1968年、1977年、1985年,年龄跨度明显,却肩负着相同的乡村振兴重任,截至目前已驻村工作1年8个月。

  1 三个村各有难念的“经”

  三位第一书记进驻的村庄各具特点。

  德州市夏津县苏留庄镇平安湖村:位于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核心位置,由7个村融合而成,共有5600余名村民,是三个村中体量最大、人口最多的村。

  菏泽市定陶区孟海镇彭庄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1374口人,600多户,拥有1677亩耕地,人均耕地仅约1.2亩,是典型的地少人多型村庄。

  淄博市沂源县南鲁山镇流水村:环境优美,泉水环绕,与璞邱村、车场村、唐家六村融合发展,打造“流水锶乡”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流水片区)。

  身处乡村振兴最前沿,三位第一书记既要直面农村发展的现实瓶颈,又要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面临多重现实挑战。

  挑战一:基础设施有短板,民生服务不足。

  平安湖村村民日常生活有购物需求,但缺正规集贸市场,主路上三轮车、货摊扎堆,主路临街商铺出租难,店主只能感叹“守着金街饿肚子”。

  彭庄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路面坑洼不平,下雨下雪,道路泥泞。日常有车经过,掀起一层尘土。

  流水村地处山区,连接镇与村的乡道蜿蜒曲折、路面狭窄,村内道路呈现“鱼骨”状,没有形成闭环,村民出行、产业物资运输、游客引入受到影响。“道路就是最大的制约。”第一书记玄睦说。

  挑战二: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有限。

  平安湖村以粮食种植为主,土地流转4000亩,村民年人均收入2.4万元,年轻人多外出打工。

  彭庄村村民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传统农业。村内曾有服装生产车间,但规模小,仅三到五个工人,且工资水平低,无法有效带动村民增收。

  流水片区的基本特点是“两少两多”,即耕地少、山地林地多,年轻人少、老人小孩多,产业以果品、中草药种植为主,高强度耕作不现实。

  挑战三:老龄化加剧,专业人才匮乏。

  平安湖村80岁以上老人有180人,村里专业带头人少;

  流水片区常年在家约50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60%,70岁以上占比超过30%;

  彭庄村离县城较远,开车得40多分钟,孩子上学不方便,年轻人宁愿往外走,村里的人越来越少。村里种地的多是老人,温室大棚里的种苗管理、车间流水线上的精细活,都得靠“熟手”撑着,想扩大规模,连找些年轻力壮的帮手都难。

  2 “解疙瘩”“铺路子”

  把村里的产业搞起来

  平安湖村产业项目相对较少,5000多位村民购物不方便,在征求村民意见后,第一书记刘庆功用帮扶资金100万元、村集体自筹5万元,建起4947平方米的集贸市场。

  2024年11月,设置594个摊位的市集正式启用,年增收5万余元,带动商业街房屋租赁收入3.5万元。当年年底,在集贸市场开办的“黄河大集”还成了网红打卡点。

  在彭庄村,第一书记曹磊和村两委委员先后奔赴曹县、巨野县、莘县等地调研,结合本村实际选择育苗产业项目,利用50万元帮扶资金,建成2座育苗大棚。

  有了产业,没有市场也不行。曹磊和村两委委员主动跑市场,与贵州某知名辣椒企业、浙江衢州辣椒种植基地达成合作意向,签订了框架协议。

  4月初,首批培育的70余万株“衢椒1号”白椒种苗全部发往浙江,实现纯利润8万余元。

  流水片区耕地少,毗邻鲁山国家森林公园。“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不可行。驻流水村第一书记玄睦和工作组调研发现,艾草资源丰富,管理成本低,是名副其实的“懒人草”。鲁山野艾草中的锶含量,高达40.2毫克/千克。

  为何不建设一个艾草加工车间?流水片区统筹四个村省派第一书记资金各40万元,凑齐160万元,艾草加工车间准备开建。

  车间落在哪里,又成了一个问题。

  各村党支部书记各有“小算盘”,玄睦就反复做工作,详细介绍项目建设内容、资金用途、资产确权和收益分配等情况,得到了各村的理解。

  依托共富车间,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方式,在4个村建设共富站点,从事艾条加工。每个站点按吸纳30个劳动力计算,每人每天加工艾条1000根,每根艾条合作社提取0.01元,每年每个村集体收入将超过10万元。同时,老百姓卷1根艾条收入0.1元,每天收入超过100元。

  让村里更干净更亮堂

  平安湖村由7个村融合而成,融合后部分村民仍习惯传统生活方式,对人居环境整治存在抵触,改变思想比改变环境更耗时费力,需反复入户做工作。

  为此,平安湖村组织“和合家风”、美丽庭院评选,评选出模范家庭26户、四德榜样和时代乡贤46人、美丽庭院105户,由榜样带头,引导村民自觉维护生活环境。

  2024年9月开始,彭庄村一个月硬化路面7700平方米,村里出钱挖渠,村民自觉当“监工”,只需自费二三百元买根下水管,就能完成下水道改造。

  两个自然村安装132盏太阳能路灯,过去黑灯瞎火,现在老百姓可遛弯、跳广场舞,不少邻村群众也来游玩闲逛。

  流水村几乎每条街巷一侧都有水渠,泉水从山上的老泉三官泉喷涌而出,流遍全村。16-18摄氏度的泉水夏天凉爽,冬天温热,四季不断。2024年,第一书记工作组修缮了三官泉泉眼,疏通水路,细水长流。

  让能人愿回村

  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必不可少。平安湖村开办了幸福食堂,每月和重大节日为8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就餐。驻村第一书记协调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保健病房,26名专家教授为210余名群众提供了现场诊疗、健康咨询等服务。

  2024年,曾在县城工作的平安湖村村民张莉莉回到老家,把自己的独院楼房改造为特色民宿,打造了8间客房。村民褚秀珍和丈夫林荣华开设便民饭店,雇用本村村民,还向村民采购农副产品。

  彭庄村第一书记曹磊和村党支部书记主动对接在外创业村民。一位村民在青岛从事建筑行业,本想在南美洲投资创业,在回家过年时,曹磊上门做工作。这位村民回乡投入80万元建设厂房,将来可用来烘干粮食、发展农产品加工。

  在流水村,今年37岁的魏守义两年前回乡创业,成立福来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主营山楂制品。

  但毕竟是村头工厂,产量品质都有待提高。第一书记来后,帮忙争取衔接资金2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300万元,扩建2000平方米生产车间,产量实现翻番。同时,帮助联系齐鲁工业大学专家团队,提升产品品质;联系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超市签订采购协议,开拓市场销路。

  帮办不代替,到位不缺位

  平安湖村推行“网格治理”模式,将全村划分为7个网格。2024年秋天,平安湖村第六、七网格曾因村民在大街上晾晒玉米占地引发纠纷。

  刘庆功和网格书记并没有简单制止,而是协调做成“丰收景观”——将玉米归纳到仓储笼,在仓储笼上贴上“丰”字挂饰,既解决了占道问题,又成了村口一景。

  彭庄村在铺路时,有一户村民不在范围内,村民对此提出质疑。第一书记曹磊和村党支部书记牛作领多次上门做工作,因这一户居民相对独立,距离村中心较远,铺路成本过高。村民铺路要求无法满足,但可为此户居民安装路灯。这一做法得到了村民的理解。

  “每当工作遇到困难,大家劲往一块使,‘两委班子’加上我,我们6个人共同商量决议。”曹磊说,乡村干部熟悉乡情乡貌,做群众工作有着丰富经验。

  流水村第一书记玄睦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在道路扩建、房屋拆除等工作中,扫清了不少障碍。

  驻村第一书记“帮办不代替,到位不缺位”,通过与“内生型”乡村治理人士之间的互动,解决乡村治理难题。

  3 第一书记有话说

  梳理一线实践,第一书记普遍面临着一些共性考题。

  “无米之炊”,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的矛盾。乡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财政资源、基础设施等存在不足。比如,有的村老年食堂或因缺乏资金停摆;部分农村道路、物流、冷链仓储等设施薄弱,制约产业发展。

  “推石上山”,利益协调与改革推进的摩擦。部分融合村庄内部利益诉求多元,“小村小片算小账”。在项目布局、政策落地中,构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和实现“心理融合”,比硬件建设更艰巨。

  “起好头难守好尾”,产业发展与可持续性的挑战。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低、抗风险弱、创新动力不足、市场竞争力有限是普遍痛点。有项目陷入“起好头难守好尾”的困局,长效造血机制有待完善。

  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外部力量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解决困难的关键,是从“输血”转向“造血”,最终实现乡村自主发展、全面振兴。(记者 刘玉凡 田汝晔 赵浩然 徐健)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