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把诊室背进大山:谢明娟的“驻村处方”

发稿时间:2025-08-22 10:34:00 来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2023年秋,纳雍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共产党员谢明娟,背起针灸盒,沿着蜿蜒山路走进了左鸠戛乡瓦房村。

  这一程,她不只是医生,更是被组织选派驻村的第一书记。

  从此,白大褂留在旧诊室,她把银针捻成“火种”,在田埂间寻找穴位……

  一根银针,连着民心

  “李伯,今天感觉腿轻松点没?”“黄叔,手再抬一下我看看……”入户走访,谢明娟的针灸盒从不离身。她总说,和乡亲们坐在一起拉家常,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看到最迫切的难处。

  七十五岁的老村党支部书李贤荣至今仍清晰记得谢书记第一次为他施针的情景。“当时我这老腰疼得下不了地,她就蹲在那儿,一边轻声宽慰,一边手指翻飞。几针下去,暖流窜开,舒坦多了!”在他看来,这位书记不像干部,更像亲人,“她手里那根银针,扎的是病根,连的是咱们的心。”

  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坐卧难安的李老伯,到右手挛曲无法自理的黄大叔,再到颈痛一年无法抬头的杨大哥……一例例病痛在谢明娟的银针下缓解甚至痊愈。她没有专门的诊室,田间地头、农家炕头,皆是她的“临时医馆”;她没有收取一分钱,用的全是自己的休息时间、自备的器械药材。乡亲们都说,谢书记的针,拔除的是病痛,注入的是真情。

  一句承诺,守护希望

  在瓦房村,谢明娟的牵挂远不止于成人的病痛。

  父母双亡、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小女孩李莉(化名),因先天唇腭裂被不懂事的个别小孩恶搞叫作“呵呵嘴”,沉默寡言,眼神怯懦。谢明娟第一次见到她,心就被揪紧了。“孩子,别怕,阿姨是医生,一定能帮你。”一句温柔的承诺,开启了艰难的奔波。她多方汇报协调,最终为孩子争取到全县第一例针对此类情况的全程免费救治。

  亲自接送、办理住院、购买新衣、陪伴检查……在医院,同病房的病友好奇地问:“这是你的孩子吗?”谢明娟只是笑着摸摸孩子的头。手术非常成功,拆线那天,小女孩看着镜子里崭新的自己,露出了从未有过的灿烂笑容。那不再是“呵呵嘴”,而是一个终于敢笑、敢憧憬未来的花蕾。

  四岁的徐茜(化名)患有肾病综合征,家庭因病致贫,在又一次发病时已无力就医。谢明娟再次挺身而出,协调医院开通绿色通道,不仅让孩子免费住进了病房,还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家庭的窘迫——父母因陪护无法务工,连饭钱都成了问题。她立即行动,成功申请3000元临时救助金,解了燃眉之急,并为这个家申请了低保,落实了长效帮扶。病房里,她抱着虚弱的孩子,轻声哼着歌谣,那画面,让在场所有人动容。

  一座小桥,通达幸福

  驻村工作,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要疏通百姓生活的“堵点”。

  2024年,村里实施环境整治,一条新挖的排洪沟却意外截断了20多户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沟不宽,但对老人孩子来说就是天堑。”谢明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段时间,她反复奔走于乡、村之间,据理力争,软磨硬泡,最终争取到2万元项目资金。

  不久后,一座坚固小巧的便民桥横跨沟上。通车那天,村民们自发聚集,几位老人颤巍巍地走过平坦的桥面,激动地拉着谢明娟的手:“谢书记,这桥修到我们心坎里去了!”

  光阴荏苒,谢明娟的驻村工作已接近尾声,从医生到第一书记,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初心。谢明娟用一枚银针祛除病魔,用一颗仁心守护弱小,用实干担当铺就便民之路。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照亮了瓦房村的乡村振兴之路,也温暖了每一位村民的心田。正如老支书那句最朴实的挽留:“这么逗人想的书记,能不能再驻两年?”这,便是对一名驻村干部最高的褒奖。

  通讯员 杨熙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恩宇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