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一位驻村工作人员的“芒果人生”

发稿时间:2025-08-23 10:48:00 来源: 贵州日报

  八月的黔西南州望谟县,热浪蒸腾。8月17日,刚从乡间地头风尘仆仆调研归来的张正学,未及拂去额角的汗珠与衣襟的尘土,便一头扎进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望谟科技示范园那片葱郁的芒果试验田。他细致检查着每一个新杂交芒果的生长情况——这方浸润了他十二年心血与智慧的沃土,早已超越了试验田的范畴,成为他在望谟大地上书写“芒果论文”的核心现场。
  时针拨回2013年。初抵望谟,以驻村工作队队员身份踏入这片土地的张正学,眼前景象令人揪心:贫瘠的山坡上,零星的芒果树苗在烈日下挣扎求生,羸弱的产业根基如同脚下亟待唤醒的沉睡荒原。
  “我是学农的,土地和农民就是我的讲台。科技人员的价值,不是印在纸上的论文,而是长在地里的庄稼,结在树上的果子。”这句铭刻在心头的质朴话语,成为他此后四千多个日夜躬身实践的航标。
  足迹踏遍望谟每一座适宜耕植的山峦,他与团队携手当地政府,擘画了5份热作产业发展蓝图,为望谟勾勒出一条清晰的产业科学路径,让希望的种子在群山的褶皱里找到了生根的坐标。
  蓝图需真金白银浇灌方能成真。张正学伏案疾书,亲力亲为,主持申报了数十项科技项目。每一份申请书,都凝结着无数个星夜鏖战的心血与期盼。最终,累计争取超千万元资金落地生根,昔日的荒芜坡地,开始涌动起澎湃的绿色希望。
  然而,山地芒果产业发展之路荆棘密布:效益低下、技术薄弱、劳力短缺,如同三座大山横亘。张正学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向沉默的大地寻求答案。
  在精心守护的试验田里,77个芒果品种被悉心保存;2000余朵花蕊在严谨的人工授粉实验中孕育未来——只为筛选、培育出最懂黔山秀水、最适合这片土地生长的“金果良种”。不断摸索出的灾害恢复与生态栽培技术,为束手无策的果农筑起坚固屏障。创新推出的“山地芒果高接换种法”和“快速带叶修剪法”,成为破解难题的利器。
  “高接换种,就像给老芒果树动一场精妙的手术,让它重焕新生。”每次深入果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张正学总会蹲下身,指着接口处向围拢的农户耐心讲解果树管护技巧,“快速带叶修剪,则是激发果树潜能的‘回春术’,唤醒沉睡的生命力。”这些源于实践、充满泥土芬芳的技术,如同为老弱果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不懈努力终获回报:芒果新品种嫁接成活率奇迹般高达98%,品种改造周期大幅缩短;昔日低产的老树重新挂满沉甸甸的金色果实;愁云密布的农户脸上,终于绽放出丰收的笑容。
  再先进的技术,若不能点亮千家万户的果园,终究只是实验室里的标本。张正学深谙此理。
  于是,他和团队将“科技课堂”直接搬到田间地头、芒果林间。十二年来,他主持培训40余期,手把手、心贴心教会3000余人次。同时,积极引导群众运用现代化管护技术,开展无人机精准喷药、山地轨道车等新技术、新农机培训。
  精心培育的50余户科技示范户和30余名“科技二传手”,如同燎原星火,将科技兴农的力量播撒至望谟县每一片芒果林,照亮无数果农增收致富的梦想。
  好酒也怕巷子深,优质的“山果”需要“金招牌”加持。张正学积极联动望谟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推动“望谟芒果”成功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助力注册“油迈芒果”“金果王”等4个响亮品牌,6个产品获得权威绿色认证。
  “品牌是产业的生命线,是农民增收的通行证。”张正学说。芒果不仅仅是鲜果,更是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的基础。
  近年来,望谟县以“芒果文化节”为媒,让山间珍果的甜蜜乘着电商翅膀,飞往全国各地。2025年,仅线上月销便突破30吨大关。昔日的深山瑰宝,正源源不断化作农民口袋里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流淌出幸福生活的甘泉。这一切,都印刻着张正学的身影。
  汗水浇灌的土地,终以丰饶慷慨相报。经省内外专家严格测产,示范区芒果亩产量跃升20%,优质果率提升25%。2025年,全县5.6万亩投产芒果预计总产量达3.7万吨,产值历史性突破2亿元大关,稳稳托起2万余果农沉甸甸的增收梦想。
  十二载春秋寒暑,张正学始终如一地将双脚深扎在望谟的山岭间,用实践书写着他的论文——那漫山遍野、闪烁着金光的累累果实。“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科技润泽民生。”张正学说,这是一个党员、一个农业科技人员的永恒初心,“如今这满山金灿灿的芒果,便是大地对我论文最响亮的回响。”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