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研干部到石山拓路人,一位驻村干部的驻村故事
发稿时间:2025-08-23 10:49:00 来源: 贵州日报
晨雾轻抚万峰湖的碧波,初春的薄寒仍萦绕于黔西南安龙县龙万村的嶙峋石缝间。2021年4月,黔西南州委政研室干部甘杰学被派驻龙万村任第一书记,踏上这片喀斯特山地,足尖叩击石板的笃定声响,似游子归家。一句“龙万村就是我的家乡,乡亲们就是我的亲人”,从此让26.29平方公里的石山沟壑,成了他血脉里日夜奔涌的“家乡”。
龙万村蜷伏于万峰湖镇北端,山石嶙峋,土地碎如失线珍珠。“望天田”三个字写满村民的沉重叹息——没有一条流经的小河,没有一座山塘水库。村民生计艰难维系于零星的金银花、传统养猪与外出务工,石漠化的荒凉与水源匮乏的叹息,在贫瘠的山坳里年复一年地回旋。
甘杰学穿上登山鞋,揣着厚厚的笔记本,三个月踏遍全村11个村民组。崎岖山路上,他磨破的鞋底丈量出龙万真实的困顿:4000余亩零碎的坡耕地和石旮地;29户低保、10户特困供养;55户脱贫户对稳定增收的灼灼渴望……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是他为龙万许下的无声诺言。
“产业要发展、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支部。”面对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的困局,甘杰学将建强支部作为开山“第一斧”。他精心设计主题党日活动,带领老党员重走红军长征足迹,在历史的烽烟中淬炼初心。当青年才俊龙进、杨定川回到故土,他悉心培养;退役军人吕中德、沈开祥,党员致富能手汪勇、郑周健等被凝聚成带动乡村发展的中坚。龙万村党支部终于摘掉“软弱涣散”的帽子,成了乡亲们信赖的“主心骨”。
面对缺水的绝境与薄弱的产业,甘杰学锐利的目光在石缝间凿出“二养一花一酒”的生机。
为点燃养牛热情,他利用周末,会同干部、金融人员深入牛栏圈舍,协调“金牛贷”,培育邓丛妹等养殖大户;争取种草补贴8万多元,新增种草360多亩。他更推动创新“112010”家庭农场模式——1个党支部+1个合作社+养牛20头+年赚10万元。高峰时村家庭农场存栏牛达60头,开创了全镇村级合作社养牛壮大集体经济的先河。至2024年,全村监测户、脱贫户16户养牛43头,牛群成了致富增收的“稳定器”。
野花繁盛的山间,甘杰学寻访“土专家”余盛林传授蜂王培育、科学分群技术。2023年,405箱蜜蜂酿出2430斤蜂蜜,产值24.3万元;2024年,93箱蜂为19户人家酿出户均1120元的增收,小蜜蜂酿出了“甜蜜”产业。
为巩固5000亩金银花,他回“娘家”整合帮扶资金,扛起223包高效复合肥送到农户手中。村民何吉忠手捧肥料,激动难言:“甘书记,这真是及时雨啊!”2023年,金银花单价创30元/斤新高,产值突破100万元;2024年,48户新增种植288亩。昔日的石漠荒山,终于绽放出生态与经济的“双生花”。
甘杰学还敏锐发掘“汪氏土酒”的价值,助其纯天然中草药酒曲成功申报州级非遗,大大提升产品内涵与价值,并引导30户村民规范酿造。目前,全村年产土酒5.5吨,产值突破110万元——醇香已飘出龙万,飘向更广阔的市场。
甘杰学笃信:“在驻村时间里,要是不想干事,一天浑浑噩噩也是过;要是想做事,也有让你做不完的事。”百岁老人杨胜芬居无洗浴、阴暗潮湿,他奔走筹措,彻底整修住房,添置新床、沙发、热水器……让百岁风烛重沐温暖阳光。他累计争取资金,为困难群众进行屋面改造,为残疾人和空巢老人修建卫生厕所,让困苦的屋檐下照进安心的光亮。
为打造“美丽乡村”,他争取“三格式”化粪池84户建设指标,落实补助25.1万余元。从厕所面积、化粪池深度到水管走向,烈日下、雨后的黄昏里,他一一亲临叮嘱。县级验收时,龙万村“三格式”化粪池一次性达标,无一户翻修重建。2023年,龙万村荣获州级“文明村”称号,这份荣誉浸透着他与乡亲们整治环境的汗水。
四个春秋,1500多个日夜,甘杰学将“他乡”融入血脉,视“老乡”如同至亲,办成34件群众摸得着、看得见的民生实事。他坦言:“每一次看到老乡那期盼的眼神,心都会揪着痛。”在他和村“两委”带领下,龙万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稳步增长;乡亲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节攀升。
当贵州省委、黔西南州委授予的“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和“优秀驻村工作队员”荣誉接踵而至,甘杰学神色淡然:“我得到的并非荣誉,而是成长。”这成长,是党性在石山厚土里的深扎淬炼,是“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从纸面走向大地的坚实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