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盘州市竹海镇色绿村有一群在环境整治、调解纠纷、红白喜事等工作一线的“娘子军”。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长、党支部书记、村两委干部、网格员全是女同志。她们将8个村民组4个自然村寨的20多名留守妇女组织起来,组建了色绿村娘子军和村嫂团,挑重担、当先锋、作表率,彰显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娘子军”本色。
创新“她”模式 织密治理“一张网”
色绿“娘子军”探索实施“1+1+4+N”(一个党支部+一支“娘子军”+四个“村嫂”团+N名网格群众)治理模式,鼓励广大妇女跳出家庭生活“小灶台”,登上乡村治理“大舞台”,走出一条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色绿之路。
由网格员、联户长等基层力量充当普法宣传的带头人,通过常态化的入户走访、开院坝会面对面地向群众讲解法律常识,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权。定期举办法律知识专题讲座,结合实际案例,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利用网格微信群开展接地气的法治宣传,让群众成为法律明白人。截至目前,集中开展宣传活动10次,法律知识讲座2期。
针对普通的纠纷,她们依托村级人民调解员和网格员通过“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对于复杂的纠纷,他们加强与司法等部门的联动协作,采取联合调解、司法确认等方式,重大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由挂村领导组织力量协调处置。为防止防范矛盾反复,她们还及时回访,做到动态感知,实现长效化解。截至目前,化解矛盾纠纷21件,化解成功率为91%,回访满意度达97%以上。
激活“她”力量 融入发展“一盘棋”
色绿村四网格地处偏远,通组路缺乏维护保养,早已裂迹斑斑、多处塌陷,车子掉头、会车很难。这不,色绿“娘子军”想把这条“坎坷路”修成致富发展的“振兴路”。可这刚有想法,就遇到问题。
于是,色绿村第一书记、村支书、妇女主任、网格员、志愿留守妇女们组成的“村嫂”说事团,把几位“有想法”的群众请到“农家说事小院”,让干部群众一起做工作。
王大妈因为与邻居有坟圈地界纠纷,这才不配合村里的工作。“村嫂”把两家人都请来,畅所欲言把矛盾理清,村里老人们清楚老历史,加上土地凭证、买卖合同等实据,王大妈终于释怀。
李大爷因为低保被取消了,心里有怨气。“村嫂”现场耐心讲解低保标准、“三类人员”等政策,又让他的家里人“抓紧攻势”,再加上同样被取消低保的村民“现身说法”,终于让李大爷“回心转意”。
唐爷爷只是觉得修这路对他家作用不大,“村嫂”请来他的研究生孙子做“说客”,加上乡亲们七嘴八舌“好言相劝”,唐爷爷当场承诺修路时他会和孙子一起帮忙……
发挥“她”影响 推动干群“一股绳”
“村民们这么团结,这样热火朝天的场面是我没有想到的!”色绿村第一书记张丽琼感慨道。
瞧那边,头裹毛巾正挥舞锄头掏挖沟道的身影正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孙梅。灰头土脸但干劲十足,汗流浃背但笑容满面。“我们不冲在前怎么好意思让群众冲在前?”孙梅一边擦着汗水一边说。
几个小年轻人不惧日头不叫苦、不怕荆棘不喊累,小小肩膀扛竹竿,一趟一趟运送忙。几个才上小学的留守儿童个头虽小,干的却不少,这里送铁丝,那边递锯子……
沟沿边,一排排妇女并坐,一个个竹条栏板已经初具雏形。有的人手上扎了竹刺,有的人手上布满血痕,但她们有说有笑,丝毫不影响干活进度,百来米的水沟铺设过半了……
路口处,“村嫂”们带领老党员、老军人、自愿出工出劳的乡亲们扎钢筋、运砂石、铺水泥,忙得不亦乐乎。老党员须发皆白,干起活来一点不输年轻人,老军人干瘦如柴,扛起钢筋来还不让旁边人帮忙,出工出劳的乡亲们都是妇孺老幼干劲十足……
“村嫂”们忙前忙后,察民情、访民意,以需求摸排、政策宣传、节日送暖等方式走村串户,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鼓励村民积极出谋划策,用“巾帼红”绘就乡村振兴最美底色。(余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