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因何变了样?——贵州师范大学驻村第一书记群像
发稿时间:2025-09-06 09:50:00 来源: 天眼新闻
黄水粑、生态牛肉、土蜂蜜等优质农特产品通过微信群卖出大山;高校优势补齐产业短板,智志双扶激发内生动力;“院坝会”“村民大会”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贴心服务赢得真心满意……
从扶堰村到水口村,再到关口坪村……贵州师范大学的驻村干部们接力扎根基层,发挥师范院校教育资源优势,以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特色产业鼓起村民腰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与担当。
教育扶贫种下“希望种子”
“从大学校园到田间地头,环境的巨变带来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踏上甘溪乡扶堰村这片土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那一刻起,贵州师范大学档案馆档案编研室主任刘赟博深知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初到扶堰村,和大多数驻村第一书记一样,刘赟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户,与乡亲们同坐一条板凳,倾听他们的酸甜苦辣。不一样的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始终将教育帮扶视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视为他为扶堰村种下“希望种子”的核心行动。
刘赟博说,走访中,最刺痛我心的,是孩子们的眼神——那些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却早早懂事。
“困难学生曹春雪的家庭情况让我揪心。”刘赟博积极协调,成功为她申请到每年2500元的教育资助,并承诺将持续支持直至其高中毕业,确保她不会因贫失学。
“一定要让孩子们看到山外的精彩。”他精心策划了“扶堰小学研学活动”,积极联系贵州师范大学提供教育资源,带领孩子们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漫步在图书馆的书海,透过天文望远镜探索浩瀚星空,与附属小学的伙伴们结对交流。
“一次性的活动远远不够。”于是他提出打造“乡村书屋”,积极推动贵州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与扶堰小学签署长期帮扶协议,定期开展送教送培活动,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山村课堂,促成师大图书馆与扶堰小学共建“乡村书屋”,一次性捐赠图书1000余册。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甘溪乡的教育水平,刘赟博还邀请贵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专家团队深入甘溪乡开展教育振兴专题调研,精准把脉问诊。他说,基于调研结果,专家团为当地制定了“一校一策”的精准帮扶方案,推动甘溪乡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与师大附属学校全面结对共建。优质教育资源的持续下沉,为甘溪乡的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旅游产业勾勒出山村新未来
“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担任石阡县龙井乡关口坪村第一书记期间,贵州师范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光复认为,除了在田间地头深耕细作、发展果木、养殖之外,只有做好产业,发展好产业,才能实现贫困人口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才能实现脱贫。
“2018年8月,总投资11.7亿元的仙人街旅游项目正式启动,而关口坪村属于该项目的核心区。”到村调研后,杨光复认定这是改变关口坪村命运的一次机遇。
仙人街项目建设启动后,关口坪村马上成立了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并组织村干部一起参与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来。该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开发,群众将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再将土地入股到公司,群众利益得到了最大的保障。
为解决仙人街项目建设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杨光复发动当地党员、干部、群众组成的项目协调组,24名成员组成了宣传动员、矛盾纠纷调解、房屋拆迁、土地征收和坟墓搬迁等五个工作组,有效保障项目进度。
全体驻体工作队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仙人街旅游景区终于在2019年9月顺利开园。开园后,旅游人数急剧增长,带动了村子“农家乐”“农家住宿”等大发展,激活了农产品市场,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累计带动新开张“农家乐”10户、大型酒店2家、农家旅社8家、养鸡大户2家、养羊大户1家、养鱼大户3家,增加了就业岗位100余个,人均增收5000余元。2018—2020年村集体经济实现了贫困户户均分红1080元,结余20多万元。
同时,杨光复还主动联系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和石阡县旅游局,组织群众开展了乡村旅游从业知识、礼仪、厨艺等培训,两年半来,共开展培训9次,培训600余人次,提升了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2019年关口坪村成功入选贵州省“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为旅游开发打下了更加厚实的基础。
2021年杨光复被授予“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他说,每每看到父老乡亲脸上的笑容,就更加坚定了走产业扶贫之路的信心。
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曾经的石阡县本庄镇水口村,全村347户112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439人。
而如今的水口村却变了模样:泥泞小路变坦途,危旧房舍换新颜,甘泉入户润心田;枇杷园里挂金果,高粱辣椒映红天,牛羊满圈产业兴。人均纯收入三年增长近3000元。
这是贵州师范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综合科科长薛风在担任石阡县本庄镇水口村驻村第一书记时,用一千多个日夜交出的答卷。
初到水口村,作为一名山东人,贵州方言对于薛风超来说如同天书。比起语言,更难的是那些山腰上的寨子。第一天骑摩托入户,崎岖山路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连人带车摔倒在地,胳膊膝盖擦破渗血。看着蜿蜒的土路,他当即决定:摩托不骑了,用脚量!从此,一双胶鞋、一个笔记本、一个帆布包成了标配。
田间地头和老乡一起插秧、打谷子、晒豆子、施肥除草,边劳动边拉家常。厚厚的民情日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每一户的人口、土地、困难、期盼。老乡们渐渐发现,这个“省里来的薛书记”没有架子,裤腿常沾泥,说话接地气。
“住房,是脱贫的硬杠杠。”水口村住房条件普遍较差,“危改”“三改”任务艰巨。薛风超和战友们用脚丈量了全村每一户,详细记录住房状况、改善类型、所需资金。为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薛风超提出:村级不请工程队,鼓励乡亲们自改自建!
“在政策宣讲会上,疑虑的目光不少。”面对质疑,薛风超带头,和村干部一起帮劳力不足的家庭拌砂浆、搬砖头。信任,在挥洒的汗水中建立。最终,140户危房焕然一新,162户完成了“三改”。
为了让村民吃上安全水,他走遍未搬迁的241户,爬坡上坎查看水源,详细记录谁家缺水、缺几天。除了依托国家项目建起6个村级饮水池,还硬是在山崖边开辟出一个应急水源点。所有水源都采样送检,将一份份“水质合格”的报告发到乡亲们手中。
针对水口村产业小、散、弱,薛风超和村两委确立了发展思路:管好现有枇杷、红心柚等长效产业,同时发展“短平快”项目,以短养长。为推广高粱种植,他走进田间地头掰着指头给村民算起“增收账”,为解决技术难题,我发挥“高校优势”,对接省农科院专家到村指导蜜蜂养殖、果树管护、黄精种植,他用一场场培训课,点燃了乡亲们学技术的热情。
两年时间,村里的枇杷、红心柚挂满枝头,蜜蜂养殖累计收益12万余元,村合作社累计分红21.6万元,发放务工工资60.1万元。更可喜的是,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新增了1个养羊场、5个养牛场、2个养猪场……村集体经济活了,村民腰包鼓了。
2021年,薛风超先后被表彰为“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全省“最美劳动者”。他说,这份经历让我深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