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李攀:扎根乡村促发展 以实干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发稿时间:2025-09-10 11:20:00 来源: 大众网
红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绿油油的韭菜田阡陌交织,广场上的老人围坐聊天……在惠民县胡集镇东赵村,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而这一切美好背后,离不开滨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派驻东赵村第一书记李攀的默默付出。2023年10月底,李攀怀揣着对这片土地的热忱来到东赵村,以改善民生为己任,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民生提质,助推农村面貌改善
“我刚来的时候恰好是冬天,雨雪比较严重,村内的道路坑洼不平,严重影响村民的日常出行。”李攀回忆道,初到东赵村,村容村貌破旧、基础设施落后、治理能力低下,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了解情况后,李攀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村子现状,让村民生活得更安心。于是,李攀通过借助第一书记资金,并申请和美乡村项目,在2024年年初,对村内道路全部翻新整修,排水沟加设盖板,重新梳理原来村里老化的强弱电线路,使得村里的道路更加宽敞。同时, 李攀还扩建了村里的文化广场,村子形象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的改善,让东赵村村民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要说这李书记来咱东赵村,那真是给咱办了大实事!你瞅瞅咱脚下这路,以前坑坑洼洼的,电动车骑上去能颠得人骨头疼。现在全铺上了平整的水泥,走上去踏踏实实的。还有那排水沟,以前一到雨季就堵,污水往路上漫,臭烘烘的,李书记一来就带着人清淤、清理排水沟、铺设盖板,现在下雨再大,水也能顺着沟排得干干净净,再也不用怕院子里进水了。咱这日子越来越舒心了!”谈起村子的变化,村民唐守海高兴地说。
除此之外,李攀为东赵村引进100多棵山楂树,既美化了村容村貌也带来了一部分收益,探索构建出“生态+经济”双赢模式。同时,李攀带领村民积极推进韭菜绿色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绿化与生产空间,形成“春赏花、秋收果”的特色景观带,既达到了森林覆盖率35%的创建标准,又实现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双提升。
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是农村党建工作的基础,是发挥党的整合功能的重要途径。“当时村委会的建设比较落后,院里一下雨就积水,房屋墙皮脱落严重,相关设备陈旧不堪,开党支部大会也没几个人来。”李攀说,初到村党支部,党组织软弱涣散,“开会凑不齐人”是常态。
于是,李攀坚持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打造“红色堡垒+智慧党建”新模式。全年召开13次主题党日活动,创新“会前纪录片学习+实地研学”机制,组织党员赴阳信县毛张村取经乡村振兴经验。联合滨州市国土空间规划院等单位开展特色主题党日,运用航拍技术生成1.9平方公里实景三维地图,为村庄规划注入科技力量。通过3次全体村民大会公开资金使用、项目进展,让党旗始终飘扬在乡村振兴一线。
乡村的发展最终要落脚到村民的福祉上。为了照顾村里的特殊群体,李攀联合市中医院开展“家门口的义诊”,惠及120名群众;建立特殊群体关爱机制,为困难群众争取低保金、慰问品2.3万元;解决了丁姓村民低保办理、赵姓残疾人证件升级等急难愁盼问题,发放儿童图书200余册;改造危房3户、整治线路1800米……在躬身力行中,李攀践行着一名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
产业赋能,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东赵村是有名的韭菜专业种植村,有200多亩的韭菜地,但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和品牌影响力,导致韭菜的质量和产量提升缓慢。
经过认真调研,李攀决定紧扣韭菜特色产业,构建“质量+品牌+市场”全链条发展体系。借助国家至县四级农业农村部门资源,通过常态化韭菜质量抽检机制,严控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指标,筑牢食品安全防线。通过技术培训、绿色种植标准推广,推动东赵村韭菜于成功斩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品牌价值跃升。
“这里一年四季都种韭菜,现在是夏季,主要以养根和售卖韭苔为主。每天上午10点,许多客商都会来这里收购韭苔。到了冬天,是韭菜收购的高峰期,尤其是年底,需求量很大,每天的韭菜都是供不应求。”村民张洪勇说,自从韭菜批发市场改造后,再借力中秋、春节等消费旺季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了产销两旺,收入较往年提高30%。
驻村工作是实打实的帮扶、心贴心的服务,乡村振兴永远在路上。“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东赵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在广大村民的配合下,对村内还未完成的道路施工以及人居环境进行提升改造,打响‘无尘东赵’的金字招牌,把东赵村建设得更加美好。”李攀说。
大众网记者 王卫 李伟 滨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