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黄金桃“突围”记

发稿时间:2025-09-12 11:10:00 来源: 农民日报

  日前,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的下院村,漫山遍野的黄金桃进入盛产期,山里散发着清新的果香。可这份“丰收的喜悦”,却压得村民陈满荣喘不过气。

  “辛苦大半年,桃儿是长得好,可没人知道、没人来买,这可是我们全家的指望啊!”站在自家桃园里,陈满荣望着满树果实,话语里满是焦虑。和陈满荣一样,下院村种植黄金桃的50户村民,此刻都被同一个难题困住:126亩桃园即将迎来集中成熟期,可大伙儿既没销售经验,又缺稳定渠道,若等不到买家,前期修枝、驱虫、疏果的心血,恐怕都要打水漂。

  “陈大爷,您这桃儿我得尝尝!”一阵清脆的声音打破了桃园的沉寂,驻村第一书记韦光清带着2名驻村队员走进了园子。她摘下一个黄金桃,咬了一口,脆嫩的果肉里满是果香。“品质这么好,肯定能卖出去!”韦光清的话里带着笃定,可转头看到陈大爷依旧紧锁的眉头,她也着急起来。

  连续几天,韦光清和队员们彻底“扎”进了桃园,中午吃完午饭顾不上歇脚,顶着烈日挨家挨户走访。

  “罗明芬,20棵桃树,预计1200斤”“陈大叔,施肥打药花了2500元”……每一片桃园的面积、每一户的预计产量、每一笔投入的成本,都被他们仔细记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里,不仅记录着村民的期盼,也让驻村队摸清了“症结”——黄金桃品质优,但销售渠道太单一,要么是村民摆摊零散卖,要么等小商贩上门压价收,销量、价格都没保障。

  “不能让好桃子烂在地里!”韦光清当即和村“两委”召集村民开坝坝会,把产量、价格、销路掰开揉碎了分析,当即成立了由党员干部、驻村队员、乡土人才组成的“销售突击队”,只为破解黄金桃的滞销问题。

  凭着过往工作积累的资源,韦光清主动对接贵州夜郎蜂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带着样品上门谈合作。一次次努力下,多家单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签下的订单让村民吃下“定心丸”。发货前,驻村队员们还帮着打包、检查,教村民挑出瑕疵桃子,反复叮嘱“以诚取信,才能长久”。

  可企业订单只能解决部分销路,126亩桃园的产量还远没“消化”完。驻村队又把目光投向了线上——村里有位返乡创业的硕士研究生陈星星,平时爱做直播,有不少粉丝。

  “星星,咱们能不能一起给黄金桃带带货?”韦光清找到陈星星,两人一拍即合。镜头前,陈星星拿着黄金桃,从山间的生态环境,讲到丰富的营养价值,网友的订单瞬间涌来,线上销路很快打开。

  “既要卖得好,更要卖得稳。”为了避免恶性竞争,维护长效销售机制,驻村队再次组织村民开坝坝会,一起商量定价、包装、运输细节,确保每一户村民都能公平受益。

  8月10日至11日,下院村黄金桃种植基地里,由乡党委、政府牵头的“醉美偏坡淘‘桃’有礼”线下惠购活动拉开帷幕——这是村里第一次为黄金桃办展销会,驻村队员们帮种植户搭起特色展位,把黄金桃全方位展示给游客。“我是看了朋友圈的视频来的,这桃儿甜,买20箱寄给外地的闺女和亲戚!”一位买桃的女士一边挑桃一边笑着说。

  据统计,今年下院村黄金桃累计销售8万多斤,销售额达40余万元。满树的“黄金果”,终于变成了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这次黄金桃销售,不仅帮村民解了燃眉之急,更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潜力。”韦光清说,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和村“两委”一道,继续聚焦村民需求,探索建立黄金桃种植、销售的长效机制,从品种改良、标准化种植到品牌打造、渠道拓展,一步步把下院村的黄金桃做成“特色产业”。(王佳丽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