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龙江沃野上,满是科技范儿

发稿时间:2025-09-15 10:35:00 来源: 中国妇女报

  金秋九月,三江平原进入收获时节。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香兰镇大有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关颂娜正在观察示范田内黄豆的生长情况。“12、13、14!这株大豆结出了14层豆荚,果实饱满,长势远超周边的地块。”

  同样的土地,为何长势大不相同?秘密就藏在“灌溉网”上:长势良好的耕地上,地表的主管、支管和地下的毛细管道纵横交错,织成了一张细密的灌溉网。

  “为了解决沙土地保水能力较差等问题,今年,我们在这片大豆田试点了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地下管道实现灌溉、施肥同步,将养料直接‘喂’到根系嘴边。目前来看,新技术真不错,单产水平显著提高!”关颂娜的语气中满是喜悦。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跟随“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推动乡村现代产业提质增效”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黑龙江佳木斯,在这里,以科技助力单产提升的场景随处可见。无人机巡田作业、大数据分析农情、智能化灌溉调度……龙江沃野上,科技创新正以强劲的力量重塑传统耕作模式,为黑土地的农业发展绘就新图景。

  技术先行,农户腰包越来越鼓

  九月的风蘸满阳光,将佳木斯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稻田染成了金色。看着眼前沉甸甸的稻穗,合作社总经理赵德山笑得合不拢嘴,“10年前,哪能想到有这光景!”

  2015年,89户村民拧成一股绳,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如今,社员扩展到410户,管理土地1.2万亩。说到10年间的变化,赵德山直夸:“全靠县里推广的‘五良’法——筑‘良田’、攻‘良种’、强‘良机’、推‘良法’、建‘良制’,让我们找到了发展的‘致富经’。”

  在赵德山看来,包含先进农业技术的“推良法”是实打实的“金点子”。以育秧为例,合作社近年采用的“麻膜育秧盘”,会在秧苗栽种后慢慢腐熟成肥料。“不用花时间拆除,还给田地增肥,乡亲们个个都说好!”

  让大伙竖起大拇指的,还有“侧深施肥”技术。插秧时,机器会把肥料输送到秧苗侧方的土地里;浇水时,肥料跟着水一起下渗,稻根会“追”着肥料跑,让根系扎得深。“根扎深了,稻子下雨刮风都不容易倒伏,还能少用农药,种出来的大米又香甜又安全!”

  “过去种田靠经验,现在种田靠技术。”赵德山告诉记者,乡亲们深知先进农技的重要性,“如今,合作社15个作业区的负责人都是县里派来的科技骨干,每天守在田里,手把手指导农户。合作社每年还会组织社员前往中国农科院、黑龙江省农科院等单位‘充电’,学习测土配方、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等先进技术,让咱们农户也能成为掌握技术的‘田秀才’。”

  技术带来了高产量,也带来了实打实的好收益。“我们的社员,土地流转有‘租金’,土地入股有‘股金’,入社务工有‘薪金’,销售大米有‘奖金’。‘一地生四金’的好事儿,让大家的收入节节高。”赵德山跟记者算起了社员们的“收益账”,“如今,普通社员每年也能赚7万多元,能干的管理人员,年收入更是高达十几万元,比以前高多了!”清风从田间拂过,将赵德山的话语和笑声越送越远。

  科技赋能,种田效率越来越高

  在佳木斯富锦市,万亩水稻公园的稻田画远近闻名。黄绿交织的稻海中,一幅巨大的画作格外醒目:硕大的“饭碗”内,绘就了水稻、大豆、粮仓等图案,“全国产量第一县”的字样更是清晰可见。

  这里的稻田画,每年都有新花样,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而撑起这年年新景致的,是藏在田间地头里的“科技密码”。

  提及智慧农业,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打开了话匣子。他打开手机,将一个名为“富农通”的App展示给记者,“你看,这是咱市开发出来的,手机一点就能种田!”

  进入“富农通”首页,“补贴预约”“查看天气”“作物巡迹”“属地病虫档案”等板块排列整齐、一目了然。刘春告诉记者:“在这里,不光能查看自己的地块情况,还能接收有用信息。以天气为例,去年插秧后,App发出信息提示,说当晚要急速降温,我们赶紧去地里上水护苗,成功防止秧苗被冻。此外,啥时候要打药,啥时候要追肥,App都会定期提醒,堪称一本‘种田指南’。”

  点击“智能排灌”按钮后,刘春接着说:“近几年,田里装上了智能排灌系统,现在浇水不用跑断腿了,手机上设好排水量,水够了闸门自动关闭。这样操作不仅能节水,还能助力水稻增产,真是方便又划算!”

  科技赋能农业,不仅省了力气,还增了效率。“合作社使用‘宽窄行无人驾驶插秧机’后,干活那叫一个精准!它将肥料施放在秧苗侧面3厘米、深度5厘米的地方,一点不浪费。宽窄行的播种模式,利于通风透光,秧苗插得直、长得好,为秋季高产打下了好底子!”

  让刘春赞不绝口的,还有打药施肥的无人机。他告诉记者,以前人工撒药,一亩地要忙活小半天;现在无人机撒药,一天就能飞1000多亩地,合作社共有土地5000多亩,3天就能干好,效率大幅提高。“日后,我们还要跟着科技的脚步,把咱黑土地的田种好、种精,把粮仓装得更满,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刘春坚定地说。

  农机助力,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清晨,凉风习习。50岁的刘义早早来到富锦市大榆树镇富珍村的玉米地,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看着排列整齐的玉米秆,刘义心情大好,“以目前的情况看,产量能比去年提高8%左右,多亏了年初购入的‘新家伙’。”“新家伙”是一台电控气吸的免耕播种机,不仅速度快,播种效果也很显著。“新的播种机出苗率超99%,播撒得十分均匀。种了30年地,我愈发感觉,农机真是太重要了。等再攒攒钱,我要把收割机的轮胎换成履带,给‘老伙计’也升升级!”

  刘义口中的履带是智能农机行走系统的核心与关键,也是位于佳木斯的黑龙江重兴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

  据介绍,在东北黑土区、南方水田等黏重土壤区域,秋收季土壤含水率超30%时,传统轮胎农机陷车率能高达30%。过去,这事儿只能靠进口履带解决,但一套进口橡胶履带的采购成本约为50万元,售后还要7到10天。技术垄断、价格壁垒、服务滞后……种种问题让许多合作社犯愁。

  2015年,重兴公司成立,10年间研发出56项专利,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填补国内农机橡胶半履带应用空白,推动橡胶半履带从“高端小众配件”升级为农业机械化的核心装备。

  公司董事长闫胜民告诉记者:“装上履带后,农机不仅能在泥地里‘如履平地’,还能减少对土地的碾压,让土地少板结。这不只是简单的机器升级,更是种地思路的大转变!”

  黑龙江的农机还在朝着其他智能方向迈进。在佳木斯骥驰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一台大马力拖拉机正缓缓行驶,不用人操控,就能精准地沿着田垄作业。公司产品开发部部长王治国告诉记者,这是他们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油电混动拖拉机,已经在田间测试了1000小时,各项性能都经得住考验。

  “接下来,公司还要在智能监测、辅助驾驶等方面下功夫,靠产学研合作研发出更多农机。等这些‘智能家伙’全面下地,咱农户的种地路肯定能越走越宽,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谈及未来,王治国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