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两年,当阳市政协委员陈大军的“第一书记账本”暖民心
发稿时间:2025-09-23 13:10:00 来源: 人民政协网
“谁家有人生病,谁家孩子上学困难,谁家田里缺水,谁家路不好走……他心里有一本清清楚楚的账。”村民这样评价他。
2023年4月,陈大军主动请缨,走出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政协办公室,奔赴玉泉街道柳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城市到乡村,从写字台到田埂头,他义无反顾地扎进了这片土地。
扎根基层,脚步丈量民情
柳林村地处当阳与远安交界,田少水少,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老人与儿童。全村613户中,有脱贫户47户、监测户7户,防止返贫压力不小。
驻村第一天,陈大军就开上自己的车,逐户走访。那辆普通的家用轿车,在接下来的两年多里,成了他最忠实的“战友”,碾过泥泞、蹚过水洼,也成了村民眼中随叫随到的“便民服务车”。有人开玩笑说:“大军书记的车,比公交车还准时!”
短短几个月,陈大军走遍全村每一户,车辆里程表上的数字飞快跳过了4万公里,轮胎磨平了,底盘也屡屡受损,他却笑着说:“车坏了可以修,人心凉了再暖就难了。”
柳林村地势复杂,生产道路狭窄泥泞,尤其雨天更是寸步难行。村民周官林曾在运送农资时因路滑翻车,摔断胳膊,耽误一整季收成。陈大军了解后,立即组织“一线微协商”,召集干部、村民代表现场议事,决定由“村民出工﹢施工队支持”共同修路。仅用一个半月,一条长360米、宽3米的生产道顺利竣工,周边40余户村民彻底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2024年夏天,柳林村持续高温导致严重干旱,堰塘干涸、稻田龟裂。陈大军顶着烈日实地勘察,发现邻村三桥村尚有水源可用,立即协调借水,带领村民清淤、铺管、引水。经过3个多小时烈日下的奋战,60多亩水稻“喝”上了救命水。村民孙家强握着他的手连连道谢:“这秧苗有救了!大军书记,你是真把我们的事当自己的事啊!”
两年来,陈大军为村里争取交通项目9个,硬化道路5.67公里,协调高速公路项目硬化到户路165米,村庄“微循环”彻底打通。
“关系到村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不改善,村里环境就好不了。”陈大军指着生产道说:“这条路关系到几十户村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必须修好。”
陈大军深知,乡村振兴不能只靠“输血”,更要培育“造血”能力。他从建强村“两委”班子入手,完善党建、村务管理等10余项制度,发展新党员4名,积极培养后备干部。此外,他发动群众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尤其在曾经“脏乱差”出名的周家湾,通过“板凳会”收集意见,党员带头、群众响应,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24年,柳林村在全市清洁家园拉练中荣获现场第一、综合第三的好成绩。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他组织政策宣讲、文艺演出、技能培训等活动40余场,参与群众超300人次,乡风文明不断提升。
“大军书记来了之后,村里不仅环境变好了,大家的心也更齐了。”一位村民感慨地说。
履职建言,绘就振兴画卷
驻村两年多来,陈大军走田间、访农户、听民声,坚持从基层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建议。
在推动“一村一品”建设过程中,陈大军发现柳林村产业特色不突出、品牌带动能力弱,于是多次召集村干部、农户和企业代表座谈,并深入学习周边县市先进经验,最终凝练出《关于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的建议》。此外,在走访脱贫户和留守老人时,他注意到农村健康知识普及不足、医疗资源下沉不够等问题,因此系统撰写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居民健康教育的建议》。
针对近年来农村电商快速崛起但配套政策仍不完善的现实,陈大军组织村干部开展多轮讨论,摸清物流、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从而提出《关于精准扶持农村电商的建议》。与此同时,为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他不仅摸排全村劳动力结构,还广泛征集返乡人员的政策诉求,最终形成《关于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助推我市乡村振兴的建议》。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方面,他深入本地农业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在用地、融资、技术等方面的困境,进一步完善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建议》。
每一件提案的背后,都是扎实的走访、系统的分析和反复的斟酌。如今,柳林村路宽了、水通了、心暖了、村美了,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徐徐展开。而陈大军,迈着不再有力的双腿,依然奔走在田间地头。
有人问他:“你在村里吃住都不方便,居住条件太艰苦,夏天热、冬天冷,图什么?”
陈大军看着眼前的稻浪,微笑着说:“你看村民们丰收的喜悦、孩子们的琅琅书声、老人脸上的幸福,你觉得我图什么呢?”(通讯员 王春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