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今年5月,广西顺利完成新一轮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轮换工作,1.8万名驻村干部在新岗位上已奋战满一个季度。他们走村串户听民声,把群众急难愁盼记心间;调研谋划挖潜力,为产业发展探新路;协调资源补短板,让村庄面貌更美丽……
今天,时值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这满载希望与喜悦的节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驻村干部身上,见证他们在乡村振兴第一线绽放的风采,续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鲜活篇章。
张传号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派驻崇左市龙州县上降乡梓丛村第一书记
“不管派到哪个村,都要好好干一场!”
9月20日,星期六。
随着外出培训结束,我乘坐的航班缓缓降落在南宁吴圩国际机场,疲惫感还未完全消散,心里已开始梳理次日向区直相关职能部门汇报的工作情况。
这样步履不停、在奔波与履职间无缝衔接,正是驻村干部最寻常的日常。
今年年初,我响应单位号召,主动报名申请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并于5月26日到任。由于全区部分挂点村调整,我由后盾单位挂点帮扶的龙州县下冻镇扶伦村,重新分配到龙州县上降乡梓丛村任职。
由于梓丛村此前不是我所在单位帮扶村屯,村里资源禀赋、工作开展情况等均不掌握,得重新梳理、逐一摸清,这对刚接任的我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
我没打退堂鼓,反倒在心里暗暗较劲:不管派到哪个村,都要好好干一场!
梓丛村位于龙州县和凭祥市交界附近,属于资源匮乏的山区村:全村共361户1457人,耕地面积872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6亩,这让村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面临不少难题。
驻村工作从何做起?我一度很茫然。
想要梓丛村发展起来,首先得把村两委的凝聚力、号召力提上去。七一前夕,我特意邀请广西师范大学曾云莺教授到村讲授《做一个好人》专题党课,给村两委干部思想上“充充电”。这些事看似不大,却像“定心丸”,让班子内部的凝聚力慢慢足了起来。
班子有了干劲,为民服务的脚步更稳了。在梓丛村,“一老一小”始终是我们牵挂的群体。
针对周末和寒暑假,村里孩子缺乏照看、沉浸手机现象严重等问题,我们不仅升级整修梓丛农家书屋,而且新建一间儿童游乐室。针对留守老人,我们建立常态化遍访机制,轮流上门陪老人聊天解闷,更是主动对接眼科医院进村义诊,让村里5名饱受白内障困扰的老人重见光明。
解决了民生难题,我又把目光投向产业发展。
梓丛村种有6038亩八角林,由于管理粗放,产量偏低,村民增收乏力。我一边邀请广西林业科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曾祥艳到村开展技术指导,一边拜访八角致富能手,共同探讨八角产业发展路径。
东西产得出,还要卖得好。
为了让梓丛村的产品被更多人看见,从到村第一天起,我试着用短视频做宣传,镜头里有八角林的长势、农家的日常,也有村里的自然风光……目前发布的43条作品阅读量超2200万,为后续对接销路、推进商业转化提前筑牢了根基。
短视频宣传只是第一步,要真正打通“线上销路”,还得学经验、找方法。
我又牵头组织村两委干部前往崇左市融媒体中心和“屯村日记”工作室调研,通过看流程、听讲解、学经验,进一步统一了大力发展电商的思想共识,为后续推进工作扫清思路障碍。
新一程山水,新一棒担当。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我更清楚肩上的责任。在接下来的驻村时光里,期盼着用日复一日的汗水挥洒,让梓丛村的产业更兴旺、乡亲们的腰包更厚实、日子越过越红火。
左希正
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派驻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乙圩乡果好村第一书记
“多办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
这几天,我心里一直记挂着村小闲置校舍改造一事,想着早点把规划设计定下来。这不,身为设计师的老朋友王福成最懂我,特意挤出时间从南宁赶到村里帮忙。他拎着卷尺认真测量、记录,与我们一起把改造方案商量好、琢磨透。
直到夕阳西下,工作才告一段落。很累,却很充实。
……
我是一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机关干部,对农业、农村、农民有天然的亲切感。今年年初,在自治区启动新一轮驻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时,我向部领导提出驻村请求,希望重新回到广阔的农村去经风雨、见世面。
坦白说,部领导和同事送我进村时,望着坑洼崎岖的山路,我满心焦虑和忐忑;可在村委办公楼前,看到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们那期待的眼神,沉甸甸的责任感瞬间涌了上来。
干,是不二选择!
如何尽快熟悉村情民意,是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面对的首要问题。在留任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的陪同下,我天天往村民家里跑,特别是到脱贫户、监测户家里,我搬个小板凳跟乡亲们唠家常。偶尔遇到些只会讲方言的老人时,我就请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给我当“翻译”。
“家里有难处别憋着,跟我们说”“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就医,不方便去就告诉我们”……我总把这些话挂在嘴上,边与村民聊天边摸清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一笔一笔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记在本子上,千方百计帮忙解决,让入户走访既“知民情”又“解民忧”。
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同时,我也把目光投向村集体经济薄弱这个“老大难”问题。
果好村要发展,集体经济得先“活”起来!我一方面广泛联系行业协会商会和相关企业,邀请他们进村考察并开展爱心捐赠,目前已累计接收爱心物资超过30万元;另一方面对接媒体资源,通过新闻报道、短视频等宣传推介果好村的风景与物产,为争取社会各界关注果好、走进果好、投资果好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我心里还盘算着:如何让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
果好村不缺发展潜力,既有丰富的水面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可挖,也有闲置的房源待盘活。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和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班子既联系促成外地老板租赁村集体网箱发展淡水鱼养殖项目,又引导有意愿的村民探索发展民宿经济。如今,有的村民靠自己业余时间打理民宿,已接待6批客人到店住宿、休闲观光。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可村里要办的事情还有不少。
村委食堂条件简陋,大家缺少舒心的就餐环境,我驻村伊始便积极参与食堂改扩建项目;村教学点和幼儿园缺电脑、书包柜,开展体育活动时也缺器材,我四处协调资源,在教师节当天把这些急需的用品一一配齐……
如今再走进果好村,变化肉眼可见:村委食堂早已完工投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时常飘着饭菜的香味;那光屯休闲文化小广场的建设热火朝天;村教学点和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们用上了崭新的柜子、电脑,课间也能看到孩子们抱着篮球嬉戏玩耍……
我心里清楚,我做的这些还远远不够,在未来的驻村日子里,还得继续为乡亲们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努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许可
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派驻梧州市龙圩区广平镇调村村第一书记
“在田间地头,我读懂为民服务的初心”
9月22日上午7时30分,我匆匆吃完早餐,便拎起手提袋赶往村委——今天要和村干部一起查看新建水渠使用情况。
今年年初,当自治区启动新一轮驻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时,我毫不犹豫报了名。朋友不解:“在机关里不好吗?驻村条件艰苦,压力又大。”但我深知,只有真正走到田间地头,才能把从党史中汲取的智慧,变成群众脸上的笑容。
到田间地头学什么?学怎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
报到第一天,调村小学校长胡宁宁和我走到操场边上,她眉头紧锁:“许书记,这篮球架歪斜得这么厉害,上体育课师生都绕着走,生怕它哪天突然倒了……”
“孩子们的安全是天大的事,不能等!”当天下午,我就在村委召开议事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最后我决定向后盾单位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寻求帮助,很快便获得专项经费支持。如今,每当看到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跳跃,我心里就涌起一股暖流。
到田间地头学什么?学如何汇聚力量为民解忧。
一天,我和村党支部书记李欢查看水稻长势,他指着田边一道土沟说:“这老水渠还是用泥土垒的,到处渗漏,水还没流到田里就漏掉大半。”
群众的需求就是行动的号角。我和村干部们顶着烈日,勘测全村的水渠,详细记录渗漏段。这些记录不仅写在纸上,更刻在我心里。随后通过努力,争取到乡村振兴项目经费,终于将土渠改建成水泥渠。
通水那天,清冽的渠水欢快地流进稻田,村民们站在田埂上笑得合不拢嘴:“这下可好了,再也不用半夜爬起来抢水!”
到田间地头学什么?学怎样立足本职发挥优势。
作为党史工作者,我特别关注村里的红色资源。在路过桄调诰农会旧址时,老党员乐永东拉住我:“许书记,这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农民运动在这里搞得轰轰烈烈,如今门窗被白蚁啃食,我看着都心疼!”
我仔细察看旧址状况,轻轻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乐伯,您放心,这不仅是调村村的宝贝,更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我立即向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报送修缮请示,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规划展陈方案,努力让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
晚上7时,我回到住处,翻开驻村工作日志。这本厚厚的日志,记录着调村村一点一滴的变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千好万好不如群众说好。”这是我在日志扉页写下的承诺,也是激励我前行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