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从“接力棒”到“绣花工”

发稿时间:2025-09-27 10:44:00 来源: 金台咨询

  川东丘陵,初秋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尽,资阳市安岳县通贤镇文寨村的田埂上已有了脚步声。迎面走来的这位年轻人朝气蓬勃,笑容质朴,裤脚沾着些许泥土,语速不快却带着一股坚定。他,就是资阳市安岳县委组织部派驻文寨村的第一书记唐韬。
  2023年9月,时年37岁的唐韬接过驻村接力棒,来到文寨村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2年光阴,他的足迹印满了文寨的山山水水,他的汗水滴落在脱贫户的院坝田垄,他的心血浸润着村庄的发展蓝图。
  基层“勤务员” 做“贴心人”办“暖心事”
  文寨村是体量较大的脱贫村,有113户、270余名脱贫群众。他们的冷暖疾苦,是唐韬心头最深的牵挂。“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我对农民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唐韬说,看到村民们遇到难处,他总会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
  穿过文寨村蜿蜒的村道,唐韬走进9组脱贫户文显勤的家。前年此时还咳得直不起腰的老人,此刻正坐在翻新过的堂屋里择菜。据了解,文显勤曾罹患肺癌,老伴多病,两个儿子不幸离世,生活的重担几乎将老两口压垮。
  唐韬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情况后,心情沉重。“那是一种看不到希望的沉默,让人心疼。”他回忆起2023年初次走访时的情景。之后,唐韬与村“两委”商议后,按程序将文显勤纳入监测户,精准帮扶政策相继落地。唐韬多方努力,为老两口申请了低保提标,落实了到户产业规划,并通过持续的走访关怀激发其内生动力。
  “唐书记来了之后,隔三差五就来看我们,拉拉家常,问问困难,让我们的生活越过越有盼头。”文显勤激动地说。如今,他的病情趋于稳定,脸上也有了笑容,逢人便夸党的政策好。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12组的脱贫户龙永达家。老伴去世,儿子在医院治疗精神疾病,两个孙女还在读书,家庭的重担全压在龙永达一人身上。唐韬主动成为他的监测联系人,成了他家的常客。临时救助、产业帮扶、医保资助、协调女儿履行赡养义务……唐韬一件件地落实。看到龙永达喂养了些鸡鸭,唐韬便倡导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以购代扶”。
  唐韬到访时,龙永达正提着食桶喂鸡,见到唐韬,立刻放下桶,快步上前招呼:“唐书记,你又来了,快屋里坐!”唐韬则细声询问着近况,眼神里满是关切。那一刻,他们不像干部与群众,更像相识多年的叔侄。“赶上好时代了,遇到好干部了!”龙永达反复念叨,有说不完的心里话。
  敢啃“硬骨头” 壮大村集体“家底”
  文寨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村庄,历史上著名的“通贤暴动”和文家寨区委地下活动曾在这里留下深刻印记。如何用好红色资源,带动绿色发展,是唐韬一直在思考的课题。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但不能盲目,必须找准文寨的‘魂’。”唐韬说。他的突破口,放在了文旅融合上。文家寨区委旧址陈列馆是村里的精神地标,为了讲好红色故事,唐韬这个“外来户”下足了苦功,查阅史料,请教前辈,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红色讲解员”。从今年3月起,他已为20余批参观者动情讲解。“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建设好文寨的责任意识。”他说这话时,眼神望向陈列馆的方向,充满敬意。
  硬件支撑是产业发展的基础。2023年底,村里争取到80万元中省扶持集体经济资金。这笔钱怎么花?唐韬坚持走群众路线,开启了密集的调研和座谈。“必须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对得起村民的信任。”他与村“两委”反复商议,广泛听取党员、群众代表意见。
  最终,方案落地:投资11万元为文家寨山脚下百余亩蔬菜地安装水肥一体化管网;近70万元用于粮食烘干房购置大米精加工线及配套设施。“以前粮食烘干后还得运出去加工,以后能够在自己村上烘干和加工了,省心又增值!”烘干房里,一位村民高兴地说。唐韬抚摸着精加工设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就像是给村集体装上了腾飞的翅膀。”
  对于已有的产业,唐韬同样倾注心力。高标准为村生猪养殖场引入合作业主,升级环保设施,确保村集体稳定收益;与柠檬园、沃柑园业主反复洽谈,兑现拖欠村民的土地租金,同时保证村集体“固定收益、不担风险”。“唐书记有魄力,敢碰硬,给我们解决了老大难!”村党总支书记刘辅感慨道,这些“硬骨头”被啃下,村集体经济发展卸下了包袱,步履更坚。
  治理“精细化” 守护村民“安居梦”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底线,更是唐韬对文寨村2300余名群众立下的“军令状”。
  防返贫动态监测是主业更是主责。唐韬带领驻村工作队将重点走访与全覆盖走访相结合,建立详细的民生台账。“两不愁三保障”出现任何“硬伤”,必须第一时间解决,坚决杜绝“体外循环”和“漏测失帮”。他严把监测关口,精准核实每一条风险线索。
  在实践中,他还探索出“赡养收入承诺制”,并在全镇推广。“有些老人子女有能力但不履行义务,容易导致老人陷入贫困。通过签订承诺书,既让老人承认得到赡养,又激励年轻人履行赡养义务,进行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效果很好。”唐韬说道。
  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村民生活的改善上。唐韬积极争取项目资金50余万元,为2组、5组、8组、12组硬化了1750米道路。“路修好了,下雨天再也不用蹚泥水了!”村民们的喜悦溢于言表。面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这项涉及千家万户的重要工作,唐韬带领驻村队员和村干部,逐片召开院坝会,“掰开了揉碎了”讲政策、听意见,为1200余亩建设任务扫清了群众思想障碍。
  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信访维稳、民生保障、移风易俗……乡村治理千头万绪。唐韬和他的同事们,如同耐心的绣花工,一针一线,细致入微,疏通着治理的“毛细血管”,努力营造着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柠檬飘香,稻谷归仓,红色的历史与绿色的希望在这里交织。“文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唐韬笑着说,那标志性的笑容里,充满了信心与期待。这笑容,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村民,也诠释着一名新时代驻村干部最质朴的初心与最坚定的使命。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