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方家咀乡熊家冲村党群服务中心,已不见传统印象中的高墙与柜台,取而代之的是茶香袅袅中干部与村民的促膝交谈,是书吧里村民专注阅读的身影,是广场上的欢声笑语与翩翩舞姿。这一幅和谐生动的乡村图景,是该村党群服务中心历经“亲民化”改造后的真实写照,也成为英山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决策部署的缩影。
熊家冲村党群服务中心建于2006年,功能单一,加之村卫生室位置偏远,群众办事、就医不便,干部与群众之间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墙,服务中心门庭冷落。
转变始于2024年。面对基层服务与群众需求脱节的困境,村“两委”下定决心,以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升级为突破口,启动了一场“破立并举”的基层治理实践,旨在真正将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改造的第一步,直指物理空间的“破”与“立”。那道将旧服务中心围成“专属领地”的斑驳院墙,被率先拆除。村民们自发参与清理工作,昔日的围墙旧址变身开阔的小广场。室内,阻隔交流的办事柜台也被撤换,变成了4组亲切的原木桌椅。“现在来办事,就像到村干部家串门,坐着喝杯茶,事儿就办了,心里敞亮!”常帮邻居代办事务的村民王坤贤的感慨,道出了空间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这一“拆”一“换”,拆掉的是有形的物理阻隔,立起的是干群之间无形的信任桥梁,让服务中心从“办公场地”转变为村民愿意来的“公共客厅”。
空间开放只是基础,功能聚合才是关键。改造前,服务中心仅有3间办公室,服务内容局限。村“两委”广泛征集民意,对占地1500平方米的空间进行整体规划,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生活综合体”。如今,这里不仅有650多平方米设施完善的新党群服务中心,还融合了百姓大舞台、休闲书吧、好物坊(农特产品展销)、便民服务柜(提供应急工具、雨伞、茶水等)以及一个100多平方米、设备齐全的村级卫生室。“以前来这儿就办个事,现在接送孩子顺路能打印资料,干完农活还能在书吧歇脚,感觉啥都方便。”每天接送孙子的李盛友的感受,印证了功能重塑带来的极大便利。服务中心不再是单一的办事点,而是融合文化、医疗、便民服务于一体的乡村“生活枢纽”,切实回应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环境的“亲民化”最终要落脚到服务的“精准化”和干部作风的“贴心化”。改造后的服务中心,不仅是村民活动的聚集地,更是村干部转变工作方式的新起点。村党支部书记段云带头搬离独立办公室,与其他村干部、驻村干部一起,每天轮流在茶桌旁开放式坐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办公地点不再局限于室内:春耕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协调灌溉用水;获悉留守儿童放学无人看管,迅速利用书吧空间开辟学习角;针对老人看病取药远的问题,快速对接乡卫生院配齐卫生室设备。段云常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把这些事办实了,民心自然就聚起来了。”这种从“被动等事”到“主动找事”的转变,体现了基层治理核心从“管理”向“服务”的回归。
数据显示,近年来该村的矛盾调解成功率和村民对村“两委”的满意度均显著提升。熊家冲村的蜕变生动表明,基层阵地的生命力,不在于建筑的宏伟,而在于与群众距离的贴近。这场围绕党群服务中心的改造,打破了形式主义的窠臼,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真正将服务做到了群众心坎上,使之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强磁场”,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富有启示的基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