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志宁
金秋时节的广西贵港市,田野上铺着一层绿油油的“绒毯”。一列小火车穿梭其间。车厢里,游客笑着望向远处的龟山,纷纷举起相机拍照,风里飘着闲适的惬意。
这趟列车有个暖心的名字——共富小火车。
“没它的时候,咱山边村可是出了名的破落村。”家住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山边村草坪屯的谭红献,说起变化就打开了话匣子,“现在不一样了,村干部领着咱把村子改造成景区,小火车都开进来了。”
村子变景区,还得多亏了一场活动。
当初“万名干部回故乡助推群众建家乡”的风吹到山边村,村党委立刻展开行动:党委发动、支部推动、党员带动、党群互动,村民们主动让房让地、投工投劳,誓要把家园变个模样。
“那阵子,干部们天天扎在村里,跟咱处得像家人似的。”村党委书记谭志高回忆起往事,语气里满是自豪,“我们讲宅基地政策,一边搞乡村风貌提升,一边美化庭院,还动员大家拆墙让地,大家积极性都很高。”
就这样,改变开始一点点出现——
山边村籍党员干部累计返乡2000多人次,解决房屋土地纠纷、清拆问题100多个;党员、群众、企业凑了600多万元,打通草坪屯1350米环塘路;建起5间民宿、30个景观庭院、100多个公共停车位、12处公共设施;拆了60间破旧房屋和茅厕,总面积2000平方米;给585户人家改了外立面,种了4200平方米的绿植。
时间流转,曾经的落后村,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
“村子变景区,日子更红火。”村民黄柱华笑着说,自家经营的罗汉松盆景场的生意也越做越大,“村里还年年奖励大学生,鼓励娃们好好读书,将来回报社会,真的特别暖心。”
村民谭志睿开的“山边人家”餐厅也沾上了景区的光。餐厅里20多个员工全是本地人,饭菜用的食材也都是本地货:谭楚团家的生姜、王志达家的南瓜、谭志亭家的洋葱……实惠又新鲜,生意也一天比一天火。
景区建好了,如何更好地运营?
村党委经过调研后,定了“村集体+企业”的模式,还拉来了有乡土情的党员企业家回村创业,把文旅业态做得更丰富。
老党员谭长强就是其中一位。他有15年党龄,在外创业成功后,看着家乡越来越好,便主动回村出资1200万元,运营餐饮、民宿、游乐场,还引进了航天科技馆。这下,山边村的吃喝玩乐住学研全齐了。
“2019年村集体经济只有5万元,现在累计有500多万元了。”说起收入,谭志高记得门儿清,“仓储物流园地块,每年能增收40多万元;航天科技馆地块,每年12万元;还有餐厅、民宿、稻田小火车、文创园,每年能挣36万元……这日子,是真的越过越有盼头!”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8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