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队十年“兴隆记”
发稿时间:2025-10-21 09:52:00 来源: 息烽县人民政府网
十年,可以改变什么?
对于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温泉镇兴隆村的村民来说,这十年,是泥泞土路变成水泥大道的十年,是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十年,更是群众生活从贫困走向富裕、从闭塞走向开放的十年。
这一切改变的背后,离不开一支坚守了十年的队伍——兴隆村驻村工作队。
2015年,贵阳银行与兴隆村结成帮扶对子,派驻第一书记与县、镇两级选派的干部共同组建驻村工作队,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帮扶之路。
来自贵阳银行遵义桐梓支行的刘德耀,自2021年入驻兴隆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介绍,近十年来,贵阳银行先后选派多名干部到兴隆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用“真金白银+真情实意”,在兴隆村这片土地上写下一份有温度、有力度的帮扶答卷。
兴隆村,名字虽寓意“兴旺兴隆”,却因曾经地处偏远、产业薄弱,一度发展滞后。村民多靠传统种植为生,收入微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
“十年前,通村道路坑洼不平,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满天;房屋老旧,夜里一片漆黑,连盏路灯都没有。”老党员马学武回忆道。
驻村,不仅是“住下来”,更是“融进去”。刘德耀说,驻村帮扶以来,兴隆村每一届驻村工作队紧扣“一宣六帮”职责,充分发挥驻村帮扶作用,走遍全村701户人家,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认真倾听村民的愁与盼。详细掌握村情、民情,为后续的帮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他们问得细,我们也认真反映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马学武说,“从养猪卖不出,到孩子上学路远,再到旱季缺水……队员们一件件都记在心里。”
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加大调查研究,明确了“以产业为核心、以治理为支撑”的帮扶主线,系统推进兴隆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2014年以来,兴隆村累计发展猕猴桃600余亩,带动百余村民稳定就业。2018年,引进贵州富之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兴隆村,建成现代化生猪养殖场。2021年,建成50余亩鱼藕种养示范基地。2024年,推动猕猴桃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将部分低效猕猴桃种植区改种为吊瓜,面积达209亩。
多元产业的发展,让兴隆村逐步构建起特色种植与生态养殖“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为村集体和村民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我在养殖场上班,每月能挣4500元左右。”村民赵荣笑着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推进农村“五治”工作中,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创新推出“‘四有’激励+‘五个村民’”积分兑换机制,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四有”指有组织、有标准、有记录、有奖励;“五个村民”即鼓励村民争当“政策明白人、环境守护人、公益热心人、邻里调解人、创业带头人”。
2022年,在贵阳银行的帮扶下,村里将闲置的老村委会办公楼改造成“积分超市”,村民通过参与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践行移风易俗、主动兴业致富等多种方式获取积分,积分积攒到一定额度后可兑换生活用品。截至目前,兴隆村“积分超市”已有超过2000人次参与积分兑换。
小小的积分,“兑”出了乡村文明新风尚。“没想到把自家院子扫干净也能换东西。”村民李俊才笑得合不拢嘴,“现在大家都比着干,看谁家干净、谁家积极。”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驻村以来,驻村工作队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兴修水利赤心为民,造福群众振兴乡村。”在刘德耀的办公室里,挂着一面村民代表赠予驻村工作队的锦旗。2023年下半年,兴隆村遭遇持续干旱,板桥等4个村民组出现饮水困难。摸清情况后,刘德耀立即将情况汇总上报派驻单位,贵阳银行迅速响应,筹集资金为板桥等4个村民组购置供水设备、铺设管道,彻底解决400多人用水难题。“以前要走几里路挑水,现在一拧水龙头,清水就来了。”板桥组村民蒋万刚激动地说。
“驻村工作队是真的把我们当一家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正刚感慨,“他们不仅帮我们争取资金、推进项目,更一起谋划出兴隆村的发展蓝图。”
十年接续奋斗,十年默默耕耘。十年间,兴隆村驻村工作队用脚步与汗水,书写了一篇属于新时代的“兴隆记”。(息烽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