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协调公交开到“家门口”,促进集体经济增收,为村党组织注入新活力!第一书记“答三问”

发稿时间:2025-10-30 10:26:00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公交站远、产业底子薄、党员队伍发展断层——这是市重大项目办派驻通州区宋庄镇高各庄村第一书记宋嘉业,刚上任时听村干部和村民反映最尖锐的三道难题。近两年过去了,宋嘉业“答三问”,求优解,给村里带来新变化。

  最直观的变化是公交站“搬”到了村口。过去村民走二里地才能到最近的车站,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坐上车。宋嘉业至今还记得,到任第二天的村民见面会上,介绍他的话音刚落,就有老乡说:“第一书记来了,能不能给解决公交站太远的问题?”

  宋嘉业坐不住了,百姓需求就是头等大事,这道“考题”答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他这个第一书记在老百姓心中管不管用。

  长期从事项目建设协调工作的宋嘉业,深知增设公交站点的复杂性,可为了老百姓,再难也得办。他一趟趟往公交公司跑,最终在北京公交集团城市副中心客运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将高各庄站列入计划并开展相关规划、审批工作。为解燃眉之急,他又沟通协调增设临时上下车站点,终于赶在去年春节前,让T2路公交车开到了村口。

  第一书记履新第33天,“家门口坐公交”的夙愿就实现了,村民交口称赞,对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刮目相看。在宋嘉业的示范带动下,村干部的工作作风也悄然转变,紧盯施工单位维修管道、代报医药费、调试网络……一桩桩“家长里短”的民生实事被主动揽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成为行为习惯。

  宋嘉业还让闲置多年的土地焕新“生金”,为集体经济增收。

  “本来想着拉投资、上项目大干一场,可真到村里一看,实际情况不允许。”宋嘉业说,村里产业底子薄,想壮大集体经济,要静下心来,慢慢挖潜。

  经过和村“两委”的认真梳理分析,他将目光投向沉睡的土地资源上,其中既有因历史遗留问题荒废多年的,也有租出去却收不到租金的,还有拆违留下的边角地。最棘手的是租出的那67.5亩地,牵扯到积累多年的纠纷。起初,一说要碰这块“烫手的山芋”,村干部有些泄气:“都是熟人抹不开面子,起诉太麻烦,还不一定能赢。”宋嘉业给大伙鼓劲,带着支委分头行动,白天跑地块,晚上研究法律条文,运用司法手段坚决收回土地并完成流转。

  如今,通过流转闲置土地、依法收回拖欠租金、盘活拆违腾退地块等一系列举措,村集体年增收达20余万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作为北京市第七批1050名第一书记中的一员,宋嘉业还挑起了“第一书记支援农村建设志愿服务总队”队长的担子。每周六,他都会出现在北苑路的特色优农市集上,帮其他第一书记带货。“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在他的组织下,跨区交流促成资源对接600多项,帮40名第一书记找到了专家支持。

  无论是为民办事,还是振兴产业,只有基层党组织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乡村振兴才有动力。驻村以来,宋嘉业在答好“民生题”“产业题”的同时,更着力答好“党建题”。

  高各庄村党组织多年没发展年轻党员,党员队伍青黄不接。宋嘉业就和村支委在村里寻找“好苗子”。返乡大学生、致富能手、热心村民……他一个个谈,一次次访,也消除了许多老党员对年轻人是否经得起考验、能不能担起担子的疑虑。最终,全村党员大会全票通过接收了一名预备党员。

  广蓄源头活水的同时,宋嘉业还特别注重建章立制,规范“三会一课”,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他的推动下,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加规范。

  如今的高各庄村,公交开到了家门口,集体经济实现了增收,党组织注入了新活力。看到村里的变化、村民的笑容,宋嘉业成就感满满。总结经验,他说:“在村里,遇到的都是家家户户的事,解决好这些‘小事’,就是乡村振兴的‘大事’。只有把老百姓的‘问题清单’变成自己的‘履职清单’,才能真正答好乡村振兴这份时代考卷。”(记者 武红利)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