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驻村第一书记杨洪强倾听百姓心声 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发稿时间:2025-10-31 10:54:00 来源: 洛阳网

  “杨书记,快看看俺们这西红柿,长得多好!”近日一早,洛宁县罗岭乡核桃沟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外,村民金春晓端着一盆沾满晨露的西红柿,脚步轻快地朝驻村第一书记杨洪强的办公室走去。

  “自家小菜园结的,吃不完,给您送点儿来!”她把鲜艳的西红柿往桌上一放,笑得格外甜。

  谁能想到,就在几个月前,村民们想吃口新鲜蔬菜,还得跑十几里山路去乡里买。如今,大家房前屋后的小菜园里,随手一摘,就是一篮子水灵灵的蔬菜。

  这种变化,离不开核桃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洪强的努力。

  今年2月,市农林科学院的农业专家杨洪强担任核桃沟村第一书记。和小麦打了20多年交道,突然要“打理”一个村,这位“老农人”心里直打鼓:工作从哪儿下手?自己这个“外来户”,咋能真正走进村民心里?

  细心的杨洪强很快找到了突破口——他发现,每天晚饭后,不少村民常聚在村口拉家常,谁家种了啥、收成如何、有啥难处,都能在这个“情报站”打听到。

  渐渐地,杨洪强从闲聊中摸清了村里的“痛点”:买菜难、小麦产量低、烟叶病害多……这些一线“情报”,都被他悄悄记在了心里。

  作为小麦育种专家,杨洪强决定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入手。

  杨洪强发现,村里的耕地大多是旱地,可村民一直种的是水地小麦,产量自然上不去。而他在市农林科学院参与选育的“洛旱22号”小麦品种耐旱又高产,正常年份亩产近800斤,是本地品种亩产的两倍多,为何不在这里试试?

  可当他向村民推荐时,却碰了壁。“种了一辈子地,还能不知道这地啥脾气?”“换种子?太折腾,没信心!”

  杨洪强明白,光说没用,得让大伙儿亲眼看到变化。于是,他决定换个思路,先从村民最关心的“买菜难”破题。

  “以前村民种菜,就是在自家地边找块空地,随便买点菜苗凑合种。自家地离家距离远,浇水靠天、疏于管理,久而久之吃菜成了一个难题。”杨洪强说,“其实家家房前屋后都有空地,为啥不把这些地方利用起来呢?”

  说干就干。他动员村干部带头,把房前屋后的荒地整出来,免费发放精心挑选的“洛字号”辣椒、西红柿等优质菜苗4500余株,并现场指导种植。

  没几个月,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一垄垄整齐的菜畦。“你看,现在随手就能摘个菜,又新鲜又方便!”村民金春晓指着自家菜畦说。

  “菜篮子活动”虽小,却让村民对这个城里来的专家刮目相看。“今年种麦,不少人都主动来问我新种子的事,愿意试一试了!”杨洪强笑着说。

  民心通了,工作便顺了。驻村数月,杨洪强积极牵线搭桥,邀请市农林科学院大豆、蔬菜、中药材等领域的专家团队10余次进村“把脉问诊”,开展技术培训;采集全村土壤样本,送到省里进行土壤成分分析,因地制宜科学选择种植作物类别;组织村里30多名学生到市农林科学院小麦试验田和洛阳博物馆参观研学,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希望的种子……

  最近,杨洪强又带来一批黑小麦种子,打算先在村集体的地里试种。“这种黑麦磨成面粉,价格是普通面粉的五倍,将来可能就是村集体增收的‘金种子’!”望着脚下的土地,杨洪强对核桃沟村的未来充满信心。(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赵晨熹 通讯员 王岩 张婧毅)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