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青春扎根热土 实干绘就新篇
——德保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侧记

发稿时间:2025-10-31 10:55:00 来源: 人民网-广西频道

  深秋时节,桂西山乡深处,晨雾尚未散尽,敬德镇驮良村的第一书记岑兰怡同志已踏上泥泞村道。作为一名“95后”女性干部,她毅然从机关办公室走向田间地头,收起对稚子的牵挂,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民情。她不仅是洪水中背起学生蹚过激流的“逆行者”,也是深夜打着手电核对土地信息的“调解员”,更是群众心中信赖的“贴心人”。如她一般,一批来自机关、企业的驻村第一书记,正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乡村振兴一线书写着新时代的答卷。

  党建引领强根基,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德保县驻村干部把建强村党组织作为首要任务,推动基层党组织从“软弱涣散”转向“坚强有力”。

  以“合美乡村数字服务平台”为载体,推动“智慧党建”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党组织结构线上化、村务财务公开透明化,更激发了党员干部在土地延包、产业推进等硬任务中的带头攻坚作用,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生动局面,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绩实效。

  例如,在城关镇那造村,驻村第一书记冯华到任后,狠抓“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建立“季度集中学、月度专题学、日常灵活学”三级机制,组织“乡村振兴不等靠,我是党员我先上”主题党日活动,推动数十名党员亮身份、践承诺。在他的带动下,党支部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谋划”,发展新党员、培养积极分子,使党支部真正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的“主心骨”。党建引领的不断强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组织动能。

  产业多元促增收,激活乡村发展“新引擎”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德保县驻村第一书记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增强乡村“造血”功能。

  随着产业链条的延伸与融合,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乡村经济活力持续迸发。一批批“小而精、特而强”的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正成为村民增收的“加速器”,推动村庄从“产业薄弱”走向“多元发展”。

  例如,登星村第一书记韦小强推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甘蔗、肉牛、光伏三大产业,村集体经济突破30万元,带动数十户村民稳定增收。

  同时,其他村也瞄准特色产业,如荣华乡东江村发展“木薯+养蚕”模式,组织村民外出学习、邀请专家培训,75亩木薯长势喜人,预计产值达15万元。那造村则谋划建设“四个中心”,推动油茶套种、菌棒厂、贝贝南瓜等特色种植,并探索闲置旧厂改造为“康养+研学+AI”综合体,引入元宇宙技术,培育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乡村振兴新亮点。多元产业的发展格局,正持续激活乡村内生动力,铺就村民共同富裕的坚实道路。

  治理下沉解民忧,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

  乡村治理,核心在为民。德保县驻村干部推动服务下沉、资源下沉,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治理成效,就体现在一桩桩民生实事中。无论是安装太阳能路灯、修通进屯路,还是建设村级中医阁、关爱留守儿童,驻村干部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群众的“急难愁盼”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

  其中,足荣镇农豆村创新“驻村夜话”机制,拉桌围灯、倾听民声,收集的28条诉求中,7条已变成“幸福实景”,9条挂上“进度表”。农豆屯文化长廊从“黑黢黢”到“亮堂堂”,孩子们在灯下奔跑,大妈们跳起广场舞,笑容比灯更明亮。隆桑镇下布村驻村干部在洪灾中连续四天四夜转移群众、运送物资,灾后带领村民清淤消杀、恢复家园;敬德镇驮良村岑兰怡发挥水利专长,抢修管道、谋划山塘,解决千余人饮水灌溉难题,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民服务的初心。

  这些点滴行动,汇聚成乡村治理的温暖底色。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切实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绘就了和美乡村的崭新画卷,彰显了新时代驻村干部的使命与担当。(钟森科 王晶凤)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