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花簪在故乡发间,每片新叶都藏着春天。”紫藤花开,歌声悠扬,山谷里回响的一曲《紫藤花开》,将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藤花峪村的艺术乡建故事娓娓道来。

藤花峪村村民与演出人员。达朝霞摄
“明末清初建村时,山谷里满山遍野的紫藤花,现在紫藤花成了我们村的一张独特名片。”烟台大学选派徐庄镇藤花峪村第一书记王雪峰站在紫藤花架下,笑呵呵地说,“做艺术工作的第一步,是要唤醒村民的文化认同,我带头创作了一首村歌。”

藤花峪村紫藤花开。徐忠摄
“我走访村民,把他们的故事写进词里,有‘酱菜格格’、‘樱桃硕士’这些返乡创业青年,也有古藤老院这些世世代代的乡村记忆。”王雪峰指着反复修改的歌词手稿说,“我也是发挥自己所长,用文艺的方式讲出村子的文化故事。”这首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村歌,在“词曲中国·我为家乡写赞歌”2025年度原创词曲评选中荣获金奖,也在村民们口口传唱中,凝聚了文化认同。
走进村子,木制牌匾上“藤花峪”一字排开,郁郁葱葱的爬山虎沿着石墙而上,给“藤”字添上一抹注脚;沿路而行,青砖绿瓦错落有致,拐进小巷,一幅墙绘映入眼帘,紫藤枝蔓缀满串串藤花跃然墙上,一派欣欣向荣;迈入小院,曾经荒草遍布的闲置小屋摇身一变,成了“和美乡村艺术馆”,拾级而上,置身字画的一方天地……

藤花峪村内墙绘。尹长浩摄
当艺术融入乡土,艺术乡建不是简单的“文化下乡”,而是在藤花峪村种下了一颗文艺的种子,待到春天,新芽便破土萌发。
藤花峪村创新“政府主导+高校赋能+社会参与”模式,与烟台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开办“山海情·七彩梦”暑期夏令营等活动,为孩子们带来支教课程。还在上小学的李宗源心里埋有一颗向往文艺的种子,艺启行社会实践队的到来为他洒下甘霖。
教室内,支教队队员安梦瑶负责舞蹈教学,正在为排练节目挑选学员。一个羞涩的男孩小声问:“老师,男生也能学跳舞吗?”经过两周的刻苦排练,李宗源如愿站在了村晚的舞台上,参与表演了舞蹈节目《星空梦》。从小心翼翼的胆怯到舞台上的自信开朗,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
看到孩子们在舞台上闪闪发光,安梦瑶也不禁感慨,“教小朋友们跳舞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让他们了解艺术、感受艺术,学会通过音乐和舞蹈表达自己。”除了文艺演出,支教队还为孩子们开展课业辅导、课本情景剧、科技启蒙等课程,为他们带来知识与陪伴。

藤花峪村春季村晚现场。康玉强摄
“教育跟文化振兴密不可分,教育的基础就是文化。”翼云湖片区省派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赵建伟说,“我们办夏令营,让大学生来支教,就是想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通过腾讯会议、微信视频等平台搭建“空中桥梁”,实现日常线上辅导功课;周末则调动周边志愿者、社会组织资源,为孩子们带来爱心托管;通过全年不间断的支教志愿活动,这颗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今年,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藤花峪村开办了首届“四季村晚”。“我们的四季村晚已经办完春季、夏季,正在筹备秋季、冬季。对于老人、村里留守的孩子来说,一场晚会能带给他啥?看过了就看过了,但这份记忆会留在他心底,会让更多人想站上舞台,这可能比物质的东西更加珍贵。”藤花峪村党支部书记王浩说道,“在我们的村晚上,就有不少村民上台表演,我也希望接下来更多人能参与进来。”

藤花峪村春季村晚现场。康玉强摄
艺术乡建的核心是“赋能”,如今,藤花峪村村民不仅是艺术的欣赏者,更是创造者,这种主体意识的觉醒,正是艺术乡建的宝贵成果。
艺术与产业的融合,也是艺术乡建持续深化的关键。“艺术乡建不仅要美了‘面子’,更要实了‘里子’。”徐庄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宋普说。2024年,藤花峪村将9处闲置院落进行艺术化改造,打造“榴枣驿站”,成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招徕创业团队17个、72人,入驻项目9个,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2.8万元,艺术的价值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樱桃硕士”“酱菜格格”“鸡蛋大王”等一批有思想、懂技术、善经营的返乡青年纷纷扎根于此,这群新农人不仅是乡村产业带头人,也是新乡村文化的传播者。
暮色渐浓,翼云湖畔的灯光渐次亮起,村民们扶老携幼,共赏一场别开生面的交响音乐会。
在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激昂旋律中,由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山亭区徐庄镇人民政府、山亭区翼龙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珍爱和平·青春礼赞”翼云湖畔音乐会暨2025杭州少儿艺术团交响音诗画巡演正式拉开帷幕。

“珍爱和平·青春礼赞”翼云湖畔音乐会现场。宋道学摄
当艺术的种子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乡村振兴便拥有了持久的力量。(李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