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海南省三亚市财政局精准帮扶青法村绘就振兴新图景

发稿时间:2025-11-09 08:57:00 来源: 人民网-海南频道

  人民网三亚11月6日电 (熊淑婷)“水渠通了,庄稼不‘渴’了;路灯亮了,心里不‘慌’了!”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青法村村民的这句由衷赞叹,是三亚市财政局结对帮扶工作的生动注脚。

  自2015年开始派驻驻村第一书记扎根青法村以来,三亚市财政局始终聚焦村民“急难愁盼”,以疏通水渠、点亮村路、精准帮扶监测户等一系列务实举措,破解生产生活痛点,筑牢乡村振兴根基,用真招实策赢得了群众口碑。

  精准纾困解民忧,基础设施焕新颜

  冬季瓜菜是青法村村民的“钱袋子”,但村内20余公里灌溉渠年久失修、淤泥堵塞,灌溉效率大打折扣;9个村小组主次干道长期无照明,夜间出行安全隐患突出。

  “驻村第一天,我就跟着村民下田、夜巡,这些‘卡脖子’的难题不解决,乡村振兴就是空谈。”沙广宇作为三亚市财政局派驻青法村的第五任驻村第一书记,自2023年7月起接续推进帮扶工作。

  沙光宇(右一)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受访者供图

  经过深入田间地头和村道小巷的调研,沙广宇迅速将情况汇报至局党组及育才生态区。经综合研判,水渠疏通与路灯安装被列为村里的“头号民生工程”。

  “我们组建了由工作队、村两委、老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组,全程紧盯施工质量,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沙广宇介绍。

  在三亚市财政局积极统筹争取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支持下,抱便水库2.1公里渠道拆除重建工程顺利推进。该工程于去年全面通水,如今灌溉范围覆盖全村,灌溉效率实现翻倍,彻底结束了村民“靠天吃饭”的历史。

  望着即将成熟的金色稻浪,青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辉强说:“原来从水库放水到水稻田要3小时,现在水渠疏通后只需40分钟,效率提升数倍。”

  从2024年12月起,每当夜幕降临,120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在青法村入村主干道依次亮起,为9个村小组的村民照亮夜归路,也点亮了乡村振兴的前行之路。

  这背后是三亚市财政局从紧张的工作经费中“挤”出15万元,并联合省级帮扶单位与育才生态区管委会多方联动,共同筹集30万元促成了这件民生实事。

  精准帮扶监测户,筑牢防返贫底线

  “多亏了政府的帮助,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提及帮扶经历,青法村脱贫户周金英满是感激。周金英的儿子黄青患有双侧股骨头坏死,家庭一度陷入“因病致贫、就业不稳”的困境。

  沙广宇(右二)带领乡村振兴工作队走访监测户。受访者供图

  沙广宇带领乡村振兴工作队将其纳入监测后,不仅为该户申请低保保障,还为黄青安排公益性岗位,每月发放2100元工资,同时协调医院为其实施股骨头置换手术。“我们多次跟医院沟通,争取最优治疗方案,帮着对接医疗报销,就是想让他们少跑腿、少花钱。”如今黄青已能正常行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22460元,于2025年3月成功消除返贫风险。

  另一监测户林进海的境遇更令人揪心,他确诊肝癌晚期后,医疗支出巨大。“得知消息后,我们第一时间启动帮扶程序,能申请的政策全给他用上。”沙广宇介绍,他迅速为林进海申请农业保险赔付3000余元、医疗救助近4000元,还从工作队经费中拿出3000元慰问金,联系家庭医生提供签约服务。

  “虽然最终没能留住他,但这些帮助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林进海的老母亲在亲属的赡养下,生活已逐步稳定。

  党建引领聚合力,集体经济稳增长

  帮扶工作的推进,离不开党建的强力引领。三亚市财政局领导班子不定期到青法村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青法村党支部常态化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发挥“稻田原野议事台”沟通平台作用,让党员群众围坐在一起共商村务、共解难题,有效凝聚发展共识。

  针对青法村产业发展受限的现状,沙广宇与村“两委”班子共同谋划,通过盘活现有资源壮大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入股育才生态区联合旅业公司,每年获得稳定分红;借助土地整治整改契机,大幅提升土地租金收益。一系列举措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原来的十几万元跃升至三十万元,为乡村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帮扶不是‘独角戏’,只有锚定群众需求、凝聚多方合力,才能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沙广宇表示,这是三亚市财政局五任驻村帮扶干部接力传承的工作理念。

  从第一任驻村干部的基础摸底到第五任的精准深耕,五人接力深耕青法村,以一脉相承的责任担当和接续奋斗的务实行动,将财政局的帮扶力量持续注入乡村振兴一线。

  如今的青法村,水渠潺潺润田垄,路灯点点映笑颜,一幅产业兴旺、民生改善、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五任帮扶干部的接力耕耘中徐徐展开,成为三亚市精准帮扶、共建美丽乡村的生动典范。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