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驻村的“肥料魔术师”

发稿时间:2025-11-11 10:28:00 来源: 千龙网

  农村大集上买的老北京布鞋,是他的“下地战靴”;给番茄施肥的背桶,是他的“书包”……北京通州区“樱桃小镇”西集镇的车屯村“科技小院”里,驻扎着一位“肥料魔术师”,他从海鲜、菊花中提取营养素,把化妆品成分添加进肥料,还选出外形最像樱桃的番茄品种,在村里培育出了口感上佳的樱桃番茄。

  胖胖的,长得很像卡通人物“小熊维尼”。23岁的韩传坤是中国农业大学驻村研究生。一见面,他就把记者带到了他的“势力范围”——科研大棚。

  “您猜猜这里装的什么?”大棚角落,有个白色塑料桶,韩传坤掀开盖子,半桶墨色液体泛着微光,一股清甜直往人鼻腔里钻。

  “糖?”记者脱口而出,韩传坤得意地笑了,双眼眯成月牙:“这是从菊花里提取出来的营养素,平时都用在食品里。用上它,能降低番茄酸度、改善口感。”

  他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试剂瓶,标签上“依克多因”几个字格外显眼,“这是从沙漠植物里提炼出来的,常出现在化妆品里,能抗氧化,也能帮番茄扛住病虫害。这个灵感是导师给我的。”另一个口袋里的小瓶更“厉害”,来自大虾加工废弃物,能让番茄的颜色更漂亮。

  鼓捣这些神奇肥料,跟韩传坤的驻村课题有关。“普通肥料种出的番茄要么甜度不够,要么抗病性差,而且化肥对环境也有一定影响。”小韩要给番茄找到合适的天然新型肥料。

  刚驻村那阵,他翻了很多文献,常常跟导师视频聊到深夜,终于锁定甜菊苷、依克多因等几种“新材料”,还从20多个品种里,选择了长得像樱桃的番茄品种——南红1号。

  今年春天,番茄秧苗刚移栽到大棚里,还没等“新材料”上场,考验就来了。4月的一场大风,差点掀翻大棚膜。他抓起外套就往地里冲,和工人一起拽着膜边角加固,绳子勒得手生疼,“看着秧苗在寒风里晃,比自己受冻还难受。”好在大棚修补及时,秧苗没全部冻坏。

  精准施肥,悉心照料。等樱桃番茄逐渐长出果子,他开始测甜度,但数据总不准。他追着区里下乡考察的技术员问。“你是摘下就测,还是放了一段时间才测?你测的是哪一面?得选刚摘的果子,还得避开太阳晒的地方。”小韩这才恍然大悟。

  6月,第一茬番茄成熟时,韩传坤在村委会摆起长桌,请村民免费尝。村民都想尝尝长得像樱桃的番茄能是什么味道。“那番茄红得透亮,皮比普通品种薄,还带着一股清香味。口感清甜多汁,咬开时有‘咔嚓’声……”村民吃完竖起大拇指:“不愧是大学生种的!”

  “我驻村这么长时间,总想给村里留下点什么。西集镇的特色产业就是樱桃。车屯村现在有了长得像樱桃的番茄,口感还好,游客来西集玩时多了一个采摘新选择!”韩传坤成就感满满。

  韩传坤从小在东北农村长大,本科在山东学农业,研究生阶段又来了北京农村驻村搞科研。本以为自己跟泥土很亲近,可真正驻村了才知道,书本里的知识,得踩在泥里才管用。

  驻村大半年,小伙子褪去了不少学生气。材料室摆着一个蓝色背桶,“这是我的‘书包’,经常背着它去棚里喷营养素。一开始掌握不好重心,带子勒得肩膀可疼了。现在习惯了,背着走二里地都没问题。”卧室墙边,还有双老北京布鞋,鞋面、鞋底沾着泥。“这是我在大集买的,便宜还不磨脚,脏了简单刷刷就行。”

  生活中的他喜欢钓鱼,也爱沿着村边小河独自散步,春天看柳树抽新枝,夏日听池塘里的蛙鸣……“农村的环境,特别治愈。”

  距离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韩传坤总说“时间不够用”。他把番茄的生长数据存在电脑里,做了好几个备份;他很少午休,经常比对科研资料,思考怎么优化营养素配比……

  “我们这代农学生,很多人都是父母种地供我们上大学,我们学了农学继续种地。但其实,我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代农人。”韩传坤说,父母那代人干农业主要靠经验积累,农学生则要把经验书面化,同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落地,促进农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明年夏天毕业,小韩会离开“科技小院”,新同学来“接棒”,“我也许会继续深造,也许会就业从事跟农业相关的工作,但肯定会常回来看看的。”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