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青海5000多名驻村干部耕耘高原上
脚踩田野 心“驻”村庄

发稿时间:2025-11-16 12:18:00 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走进青海大通县朔北乡东至沟村,房屋错落有致、巷道干净整洁,处处展现生态之美。几年前,东至沟还是村民眼里的“烦恼沟”,多亏了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打造了“避暑仙境·徒步胜地”旅游品牌,走出乡村振兴特色路,现在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0万元,让绿水青山成了富民兴村的金山银山。

  为产业发展找路子,为民生难题想办法,为民族团结搭桥梁……2023年以来,青海持续加强驻村帮扶工作,向1716个重点村选派5168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两年多来,广大驻村干部聚焦“五项职责”,沉在一线、干在一线,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最前沿展现担当作为,在三江之源、河湟谷地、青南草原书写了一幅幅动人的帮扶壮美画卷。

  激活产业引擎,让乡村有造血能力

  “不用外出也能增收致富”是乡村产业振兴结出的民生硕果。

  西宁市委组织部派驻湟中区上台村驻村工作队聚焦村中留守妇女多、外出就业难问题,带领村“两委”建成服装加工车间,引进缝纫机、锁边机等设备25台,带动20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产业实现“四两拨千斤”,核心是找准支点。省三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派驻平安区木场村的驻村工作队立足劳动力少、撂荒地多的村情,以传统马铃薯种植为切入点,成立集体经济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打造富硒全覆膜马铃薯种植基地,实现销售收入297.4万元,村民务工收入66.7万元,让“土豆”变“金豆”。

  持续增收的产业是乡村实现“长久富”的根本支撑,省自然资源厅选派的驻村工作队进驻互助县班彦村,在原有土族盘绣、酩馏酒酿造产业基础上,集中力量打造红色旅游、文化研学等产业,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红色旅游为引领,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如今的班彦村,土坯房变成了特色民宿,村民当上了文化讲解员,实现了“从卖山货到卖文化”的跨越。

  擦亮生态底色,让乡村有持续动能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广大驻村干部努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

  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曾是“风吹石头跑”的荒漠,如今是全球最大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基地。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驻村工作队探索“光伏+牧草种植+生态管护”创新模式,将光伏园区7万亩牧场无偿提供给塔拉滩的农牧民使用,勾勒了“板上发电、板下长草、草养牛羊”的农光互补循环画面,让“阳光收益”和“生态养殖”双向增收。2024年,共和县14个光伏产业覆盖村集体经济实现纯收入超600万元,惠及3056户农牧民。

  “德吉”在藏语中是幸福的意思。然而曾经的德吉村,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出行难、饮水难、就医难、入学难,靠着两三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德吉村驻村工作队到来后,依托黄河水利风景、区位水域等生态资源,开发民俗体验、亲子沙滩、水上娱乐等旅游项目。2023年以来,德吉村累计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村民通过民宿、餐饮等获得收入超300万元,实现了从深山贫困村向宜居旅游村的华丽蝶变。

  凝聚治理合力,让乡村有和谐氛围

  高原地广人稀,治理半径大,如何破解空间阻隔、强化治理合力?这是驻村干部们一直在探索实践的重要内容。

  称多县兰达村驻村工作队创新“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多元参与”工作模式,开设“积分超市”,推行积分制管理办法,积极引导牧民群众参与村容村貌整治、抵制陈规陋习等村级公共事务,用小积分激发大能量,小行动助推大文明。聚焦村级治理“沙滩流水不到头”问题,久治县富钦村驻村工作队建立“1名驻村干部+5名村党员+10名户长+N户群众”的网格化体系,配备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民生代办员等,累计为群众代办医保报销、证件办理等事项1000余件,“党建+网格化”让基层堡垒更坚固、治理服务更精准。

  “从‘开单子’到‘说法子’,他就是我们身边的‘健康守门人’。”这是互助县大桦林村乡亲们对驻村第一书记湛海峰的由衷认可,兼具第一书记和医生双重身份的他,把医者初心融入驻村工作。面对留守老人健康隐患,他定期入户测血压、讲用药常识;针对乡亲们对医保政策的不支持,他在村口晒谷场摆起“政策小课堂”;当得知村民确诊为癌症,高昂治疗费让家庭陷入困境时,他连夜协调转院、申请救助、落实低保……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融的生动写照,更是高原大地上最鲜活的现实图景。驻村干部以“民族团结进步”为纽带,构建“多元共治”乡村治理体系,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井然有序。(通讯员 青组)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