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第一书记白焕玉:件件实事做到百姓心坎上

发稿时间:2025-11-19 10:24:00 来源: 菏泽日报

  11月15日,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南鲁集镇姜海村的梨园里,冬日暖阳穿枝洒下,映照在正修剪果树的村民身上。县委编办派驻姜海村的第一书记白焕玉,正与村党支部书记王崇修在园中商量林下养殖的事。

  “白书记来了以后,咱这秋月梨更‘甜’了!”果农王崇发一边干活,一边笑着对记者说。他口中的“甜”,不止是梨的滋味。

  去年11月,27岁的白焕玉初到姜海村。彼时,她面对的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期许,也有村民怀疑的目光:“这么年轻的干部,能懂啥?”

  “要做就做到百姓心坎上”

  “第一次接触乡镇工作,确实很迷茫。”白焕玉坦言。到村第一天,她就跟着王崇修“溜街串巷”,走访摸底。

  当时,正值梨树修剪的关键时节。白焕玉在走访中发现,村民修剪梨树全凭经验,手法参差不齐。“种植技术不科学,会影响来年果实品质,得请专家指导。”她决定从规范种植技术入手,提升梨园的科学管理水平。

  然而,请专家进村培训并不容易。白焕玉第一时间将情况和建议汇报给派出单位——成武县委编办。编办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迅速与县林业局联系,搭建起“帮扶桥梁”,不仅敲定了技术支持方案,还特意请出已退休却精通梨树管理的“老专家”。

  开讲那天,老专家在梨园里手把手地教,村民们围拢在一起认真学。“编办请来的专家,讲的都是‘干货’,大家听得仔细,心里也有底了。”王崇修感慨道。

  白焕玉还建立了技术交流群,果农遇到问题随时咨询。如今,姜海村的秋月梨实现了统一购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亩均纯利润6000多元。

  “让好果子卖出好价钱”

  今年中秋节前,通往姜海村的省道旁竖起了几块醒目的宣传牌——“姜海秋月梨采摘基地”。这也是白焕玉协调后方单位县委编办设立的。

  “以前开车路过都不知道这儿有梨园。”白焕玉说,宣传牌立起来后,来采摘的游客明显增多。她还组织拍摄宣传片,帮助村民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如今,村里年轻人通过抖音等平台销售精品梨,10斤装最高卖到85元,线上销量已占总销量的近一半。

  在发展秋月梨产业的同时,白焕玉把目光投向了梨树下的空地。经请教多位专家,她提出以林养禽、以禽促林的生态种养模式,并在村内推广。“鸡和鹅的粪便可以做肥料,还能省下除草剂。”王崇发今年在梨园里养了40多只鸡和鹅,收入更可观了。

  目前,姜海村已有26户村民发展林下养殖,禽类养殖规模达3000只。

  “办实事不分大小”

  除了推动产业发展,村民们的急难愁盼也被白焕玉记在心上。前段时间连续阴雨,导致姜海村部分农田积水严重。白焕玉和王崇修带着村民挖了300多米排水沟,确保秋种顺利进行。“那20多天,白书记几乎天天冒雨在地头忙活。”王崇修说,他没想到这个年轻姑娘能有这股干劲。

  日子红火了,乡风文明也不能落下。去年春节期间,白焕玉在村里组织了一场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村民自编自演,反响热烈,文明新风逐渐深入人心。前段时间,村里一对新人结婚只摆了3桌酒席,旅行结婚成为新时尚。

  “白书记有文化、懂网络,是我们的‘智囊团’。”王崇修说,从联系专家到分析市场,从产业振兴到文化振兴,这个年轻人总能提出新思路。

  如今的姜海村,梨园连绵,村容整洁。去年以来,村里先后获评县级“先锋党组织”“移风易俗先进村”等荣誉。“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得靠一件件实事干出来。”白焕玉说。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源劭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