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AI助农、非遗传技、养老暖心!铜仁幼儿师专“三个课堂”解锁校地联动帮扶新玩法

发稿时间:2025-11-20 10:20:00 来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近年来,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铜心向党·为仁躬行”党建品牌为统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在驻村帮扶点铜仁市碧江区川硐街道凉湾村创新打造“三个课堂”,积极探索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的有效尝试,持续在帮扶决策、教育帮扶、人才帮扶上发力,为助力乡村振兴汇聚铜仁幼儿师专力量。

  坚持上下联动“一盘棋”,做到帮扶决策有力度

  强化组织联动,搭建帮扶架构。建立健全校级领导调研帮扶联系制度,形成“3名校领导+2名院系班子成员+1名第一书记+N名支部党员”的帮扶团队配置,构建了“一人驻村、支部帮扶、总支联动、全校参与”的纵向贯通组织架构,为凉湾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每月定期下发《乡村振兴工作提示单》,明确调研重点、宣讲任务、办实事清单,督促班子成员带头入村听民意、解难题,推动政策落地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确保帮扶工作不跑偏、不走样。近年来,校党委班子成员到凉湾村开展调研指导80余次;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10余人;解决凉湾村驻村工作经费及帮扶资金28万余元。

  强化队伍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因地制宜精准选派驻村干部,坚持“线上+线下”的方式,适时对驻村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调度。通过线上发送工作提示和学习资料等内容,督促驻村队员扮演好驻村干部和高校教师“双重角色”,不断提升学习本领,助力村级党组织激发内生动力;线下采取党委每半年听取1次驻村干部帮扶情况汇报,及时掌握驻村帮扶成效和存在的困难,进一步为驻村工作提供有力有效帮扶措施。2023年,该校派驻凉湾村驻村第一书记张莉同志被碧江区授予“全区乡村振兴优秀第一书记”称号;以乡村振兴你我同行为主题拍摄的《铜心向党·为仁躬行——乡村振兴你我同行》《送文艺进乡村,黔东非遗进课堂》被贵州省教育厅评审推荐为“乡村振兴你我同行”典型案例短视频。

  强化支部联建,提升党建质效。该校作为全省唯一拥有3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高职院校,创新构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驻村干部派出部门—帮扶干部”三层联动网格,通过开展“党建+乡村振兴”创建“和美乡村”、支部联建暨助学帮困、校村同“廉”动清廉计划等联建活动,帮助规范村级党支部建设和美化乡村环境等。2025年,该校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第二党支部获“全省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各党支部累计到凉湾村开展支部联建活动50余次。

  打出教育帮扶“组合拳”,做到暖心服务有温度

  推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充分利用学校附属幼儿园和铜仁市第二职业教育集团等资源,开设“为仁·陪伴”课堂。通过实施“稚雅计划”和“125学前教育发展协同创新计划”,在凉湾村建立“为仁书屋”“四点半课堂”等平台,实施“高校教师定期指导+师范生驻点支教+本土教师跟岗学习”的协同培养模式,累计招募志愿者800余人,开展“为仁·陪伴”课堂系列活动88期,赠送各类书籍1000余册,有效提升了凉湾村的基础教育质量。

  构建志愿服务活动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志愿者培养纳入到乡村振兴实践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中,基于“10+2+N”志愿服务育人模式,开设“为仁·耕耘”课堂。该校在凉湾村挂牌成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主动领办种植仙草20亩,支持村级产业帮扶和仙草种植经费4.4万余元,通过推行“一三四”劳动教育模式,以“课堂文化理论+课外技能实践”的形式,组建实践队参与到服务乡村振兴中来,开展政策宣讲、调研和支教等活动90余次,惠及群众3000余人。凉湾村“三下乡”志愿者服务团队连续三年获评“贵州省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搭建养老服务暖心平台。针对凉湾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与健康需求,依托师范院校健康养老、体育教育、艺术教育等专业优势,开设“为仁·康乐”课堂。通过传承松桃四面鼓、土家摆手舞、思南花灯舞、玉屏箫笛、八段锦等传统文化项目,教老年人跳摆手舞、打八段锦等,丰富了老年群体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他们的健康素养。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5场次,服务老人800余人次。

  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做到人才支援有深度

  在“育才”上出实招,激活发展动能。依托“实践育人+乡村服务”培养人才模式,组建AI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团队为村民展示智能农业监测平台,可实现土壤状况、作物长势、病虫害预警的实时监测与精准分析,为村民提供科学种植指导。同时,推出“乡音智改”小程序,通过方言识别与发音纠正功能,配合电商直播用语库,有效提升村民直播带货能力。针对留守儿童,实践团打造“AI故事屋”,以标准普通话讲述土家族民间故事,助力孩子们语言能力提升。该校学生在实践中既解决了乡村发展难题,又提升了自身能力。

  在“聚才”上求突破,助力乡村发展。该校积极承办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贵州赛区铜仁市选拔赛,涵盖砌筑工、电工、养老护理员、电子商务师等10个紧贴乡村需求的项目。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选拔出一批技艺精湛的乡村技能人才。在第二届大赛中,该校师生表现优异,孙玲艳、陈倩倩分别获得餐厅服务员赛项职工组和学生组第一名,陈金萍荣获茶艺师赛项第一名,并荣获“铜仁市技术能手”和“铜仁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充分展现了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

  在“用才”上见实效,激发人才活力。建立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库,将大赛获奖选手和社团骨干纳入结对帮扶人才梯队。创新实施“1+N”传帮带机制,组织非遗缠花社团深入乡村开展技能培训,由1名专业教师带领N名社团学生,每名学生负责指导5名农村妇女,通过系统教学与实践指导,帮助当地农村妇女掌握缠花基础技法,不仅提升了农村妇女就业创业能力,还激活了传统工艺的市场价值,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特色化支撑。

  特约通讯员 帅朝君 张羽洪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