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高黎贡山云端的傈僳族村寨——阳坡村,泸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派驻泸水市六库街道排路坝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荣范生也迎来新的一天,走在干净整洁的青石板路上,微笑着与村民打着招呼。驻村三年来,这条路他走了无数遍。
阳坡村是泸水市六库街道排路坝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坐落在高黎贡山云端之上,因“阳坡”傈僳语意为“第一缕阳光到达的村落”,而得名“一缕阳坡”,全村共有78户386人。曾经的阳坡村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困难村,交通不便、产业单一,大部分村民只能靠外出务工谋生计。然而,短短数年间,这个曾被标注为“深度贫困”的傈僳族村寨“摇身一变”成了备受青睐的“云端旅居地”。
堡垒强在最前沿
“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关键在人,核心是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干部队伍。”荣范生说。
阳坡村非常注重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吸纳优秀青年、致富能手入党,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员在产业发展中带头尝试、带头创业,在民生服务中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在乡村治理中率先垂范、积极参与,成了村民信赖的“主心骨”。
村党组织定期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不断提升党员的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村里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乡村治理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引领着阳坡自然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依托峡谷生态,开发生物研学、户外登山、低空飞行体验、山野美食、草果品鉴5大旅游产品;依托抗战遗址,深度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教育旅游线路,厚植家国情怀……近年来,阳坡村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始终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总抓手,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焦产业发展、就业增收、民生保障、基层党建等关键领域,不断夯实党组织基础,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村庄面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晨光漫过阳坡村的山峦时,“党建强、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18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十分醒目。
阳坡村聚焦“谁主导、靠什么、为了谁”,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有效盘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实现村集体经济从“保底型”向“发展型”转变。组织成立了泸水阳坡乡旅民宿乡村旅游发展专业合作社,作为阳坡村核心承接主体,按公司章程进行市场化运作,主营农产品销售、岗位就业、经营管理“三大业务”。合作社由村党总支副书记担任合作社CEO,成立13人“乡村CEO”运营团队,创新“532”利益分配机制,即50%作为合作社持续发展基金,30%作为入社农户分红,20%作为合作社员工工资,村企联营共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借鸡生蛋、组织村民借梯登高,闯出一条农文旅产业融合、村民集体增收致富的新路子,2024年全村户均增收1万元,成为边疆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生动缩影。
点亮乡村文化引擎
农文旅融合的路子,让村子更具活力,也成就了阳坡村的“文化引擎”——怒江大峡谷先锋书店。这座面向大峡谷、外形似两座山峰的书店由著名建筑师华黎设计,将怒江风光与书、咖啡融为了一体。在书店内,游客可以一边喝着咖啡看着书,一边欣赏窗外怒江大峡谷的壮丽景色。
“在先锋书店,旅游攻略和研究傈僳族文化方面的书籍很受欢迎。以前村里连个看书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娃娃们放学后都往这儿跑啦。”村民李静说。
同时,阳坡村以图书、文创、咖啡、诗会、音乐会等多元形式构建“最美书店”,将其打造成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的新阵地。现在,它不仅是村民的精神家园,更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打卡,成为云端地标。2024年9月运营以来,营业额超过220万元,利润达114万元,其中合作社收益57万元、入社农户分红34.2万元、社员员工工资22.8万元。
作为农文旅数字乡村示范村,阳坡村在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建设上还搭上了数字化的快车。
“就说这智能无线充电桩吧,游客在休闲步道观赏峡谷美景的同时,还能实现手机无线智能充电。2025年3月,2025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在怒江州举办,其间,参加论坛的各国驻华大使和夫人们来到阳坡村,都对此赞不绝口。”荣范生说。
阳坡村还突出“傈僳”民族文化,打造“火塘文化”体验屋,组建民间文艺队,展演傈僳族“摆时”、迎宾曲等节目,进一步凸显傈僳族传统文化魅力;在传统节庆举办“上刀山、下火海”、射弩竞赛等活动,以“非遗+”为乡村旅游注入中华文化基因活力。
产业兴在村寨里
6家特色民宿、5家农家乐、2个特产店、1间咖啡厅、1家书店、1个奇石馆……得益于怒江州以“宜居宜业和美”为目标,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宜居宜业和美的阳坡村带动了村里的民宿、餐饮、书店、民俗体验等多业态融合。
坐拥全村“日出最佳观赏位”,村民约书用自家房子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当上了老板,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
“民宿、农家乐,加上野生菌、蜂蜜、茶叶、核桃、玉米粑粑等原生态农特产品,2024年收入在7万多元。马上就到中秋节和国庆节了,现在,已经有客人提前一个月订房了。”约书说。
在云隐山院,村民李小东在店里热情地招待客人:“现在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这些小吃很受欢迎,每天的收入都不少。”
在旭日厅咖啡馆,店主胡林英正在给客人调制咖啡。旁边火塘里,烤红薯、烤洋芋、烤玉米散发出阵阵香气,让人垂涎欲滴。村里民间文艺队奏出悦耳动听的傈僳族迎宾曲响彻云霄,在大山深处久久回响。
“现在我们村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村子越来越火了,我就借此开了这家店,开发手抓饭、烤鱼等傈僳族特色美食,让来这里的游客体验傈僳族‘火塘文化’,可火了。”胡林英说。
“这间咖啡屋的老板是从云南省普洱市学艺回来的年轻人,去年收入达20万元。他回乡不仅实现了个人创业梦想,还师带徒,带动了村里的年轻人积极投身家乡建设。”荣范生说。
从“靠天吃饭”到“产业生金”,阳坡村的蜕变始于党建引领下的产业破局。
“有人说,阳坡村是‘重启’了,要我说啊,是党的好政策、党组织的带领、村民勤劳的双手,是州委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做好‘边文章’,发挥比较优势的引领,一起解开了幸福的密码。” 荣范生说。
党建强、产业兴、生活美,已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行的阳坡村,2025年还有更大的目标。荣范生说,接下来,他们将持续推动阳坡村农文旅融合示范发展,为游客提供吃、住、游、玩等一站式的乡村休闲度假体验。真正实现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祝林华 李琼 强伟 杨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