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河池市南丹县巴平梯田秀美风光。吴书评 摄
“多亏顾问团帮忙,拖了6年的宅基地纠纷终于解决了!”近日,广西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村民韦大明握着“难事顾问团”成员的手连连道谢。原来,韦大明与邻居因宅基地地界限争执多年,镇矛盾调解顾问团通过实地勘测、查阅档案,仅用两周便厘清权属,促成双方和解。
河池市位于桂西北大石山区,是多民族聚居区,生活着壮、汉、瑶等4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6%。特殊的自然地理与多民族人文环境交织,使基层治理长期面临政策落地难、历史积案多、跨区域协调不畅等现实挑战。近些年来,针对这些治理难题,河池市创新组建136个“难事顾问团”,整合政策、法律、技术等专业力量,建立“群众点单、支部派单、顾问办单、社会评单”闭环机制,累计破解产业发展、矛盾调解、民生服务等难题1850余件。
分类设团 按需组队
建强攻坚智囊团
“以前村里发展水果笋产业,技术跟不上、销路打不开,急得团团转。现在顾问团一来,不仅带来了种植专家,还帮我们对接了电商平台。”望着连片的水果甜竹林,天峨县向阳镇燕来村党总支书记龙永祥感慨。
面对地域广、矛盾杂、资源散等治理难点,市委组织部联合政法委、农业农村局等12个部门,以“党建+专业服务”模式,精选1400余名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的骨干组建“难事顾问团”。按照“分类设团、按需组队”原则,设立政策法规、产业发展、矛盾调解等6个专业顾问团,涵盖农业技术、法律维权、工程建设等136个细分领域,实现群众有需求,顾问有回应。
为确保顾问团沉下去、真办事,该市建立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市级统筹政策资源和专家库,县级根据区域特点制定服务清单,乡镇(街道)动态收集群众需求。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每月5日、20日固定开展“顾问服务日”活动,在农贸市场、客运站等人员密集区设立流动服务站,让群众家门口就能找到顾问、解决难题。
“一案一策”破题
打通治理中梗阻
近日,河池市宜州区龙头乡“硬核调解队”运用“法理情三维调解法”化解一起历时半年、牵涉52亩林地的棘手纠纷,还成功调解了另外两起土地权属纠纷,赢得群众点赞。
该市依托多元调解、网格排查机制,推动政法顾问团下沉一线化解纠纷。针对跨村(社区)、跨部门的复杂矛盾,推行集体会诊、联合督办机制,由顾问团牵头,召集自然资源、司法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形成“一案一策”解决方案,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县。
在产业发展领域,顾问团创新“技术包办+产销对接”服务模式。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聚焦桑蚕产业,组织农业专家“一对一”指导农户改良蚕种,联合电商顾问培训直播带货,带动全县蚕农增收。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针对春耕灌溉难题,由水利顾问现场规划建设滴灌系统,协调资金解决百亩农田用水难。
对历史遗留问题和信访积案,实行专人包案、跟踪问效。南丹县大厂镇某矿区因征地补偿引发的信访积案,由政策法规团成员包案负责,历时3个月走访200余户群众,最终促成企业与村民达成补偿协议。3年来,顾问团累计化解信访积案16件,推动政策有效落地“最后一公里”。
创新“双向评价”机制
激活治理新动能
“社区老人多,就医、办事不方便,社区党支部与临近的卫生院、医院党组织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医生定期上门义诊,太贴心了!”金城江区中山社区居民钟积生说,顾问团与村(社区)两委、驻村工作队联动,开展“微心愿”征集活动,为群众办了很多好事实事。
为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顾问团创新“双向评价”机制,群众通过扫码、现场评议等方式对服务满意度打分,评价结果与顾问团成员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挂钩。同时,开设“顾问讲堂”,组织成员每月开展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去年以来累计举办培训班2300多场,发放政策手册2.7万份,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如今,行走在河池的乡村社区,产业基地里有顾问团指导生产的身影,矛盾调解室里有耐心释法的声音,便民服务站里有热情服务的笑容……“难事顾问团”已成为基层党建的新名片、群众信赖的贴心人。(通讯员 余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