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策体系 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发稿时间:2024-12-30 10:17:00 来源: 农民日报
农村人居环境政策是指导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建立并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政策体系,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2018年、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接续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了整治提升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为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了指导。这一时期,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政策内容更加具体,针对性和专业性大幅提升,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特征更加明显,农村人居环境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
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随着新时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今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政策,还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政策顶层设计。虽然近年来出台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有力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发展,但这些方案、通知等政策文件,往往是短期的、一定时间段的,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人居环境如何开展,还缺乏强有力的、长期的政策保障。应根据乡村发展特点,及时制定下一步农村人居环境发展规划,落实配套政策,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将农村人居环境纳入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范畴,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立法工作,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法治地位和法治化水平,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度化、法治化。
二是加强政策执行的统筹协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多个部门,需要协同发力共同推进。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要明确部门职责范围和界限,明确部门任务和目标,加强部门联动,确保责任得到落实、政策执行到位。相关部门要树立整体意识,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促进各部门政策的衔接和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政策有效落地,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体目标。同时,要加强信息共享,保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推动实施步骤的顺利衔接,实现整治效果的最优化。
三是加强政策的宣传引导。明确农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体地位,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目标和成效,详细讲解农村厕所改造、污水治理、垃圾治理、村容村貌等任务的具体内容,增加政策的曝光度。重点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政策的认可度,争取农民支持。强化农民主人翁意识,创新农民参与方式,激发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效果,确保制定政策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四是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从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高度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强劲动力。要完善制度设计,增强农村人居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需求等政策的适配度,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五是与乡村产业发展互促互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着重关注农村人居环境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农村生态优势、乡土文化特点,将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等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改善互促共进。鼓励并引导各地结合乡村自然文化特色资源,合理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产业,利用闲置土地发展庭院经济等产业,在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时,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徐彦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