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三农前沿 >> 正文

小村变大村:一项改革解决了四个难题

发稿时间:2018-08-22 14:14:00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多年来,由于村庄小、村庄多、党员少、村级资源资产分散、公共服务少,村干部选拔难、村干部干事难、村干部监督难、群众办事不方便的问题一直是基层干部群众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7年10月以来,山东省惠民县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在全县推进了以“多村一社区”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治理体制改革。他们依法撤销合并社区内原行政村,将全县1118个行政村调整合并为109个农村社区,选举产生新的社区党总支、社区村委会班子,把“小村”变成了“大村”。同时,他们还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为群众开展了便民服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以社区为单位进行选举,解决了村干部难选、好干部更难选的问题

  据了解,改革前,惠民县有1118个行政村,500人以下的村有682个,占了60%多,村庄规模明显偏小,与此相对应的是,多数村的党员人数比较少、年龄也偏大,这就造成了无人可选、好干部更难选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综合考虑人口规模、服务半径、历史沿革等因素,决定按照服务半径 1.5-2 公里,每个社区聚集人口不少于 3000 人的规模,将全县1118个行政村调整合并为109个农村社区,并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产生新的社区党组织、社区村委员会。根据改革方案,社区党总支下设党支部,社区党总支班子成员经“两推一选”产生,一般5-7职,最多不超过9职,党总支书记一般由(镇、街道)机关干部兼任,委员一般为所辖自然村网格党支部书记;社区村民委员会,职数一般覆盖到所辖自然村,逐步让社区成为农村社会治理服务的基本单元,社区村民委员会主任依法通过选举担任,委员一般同时通过选举担任所辖自然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会理事长,并依法推选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同时,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各自然村都推选产生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各社区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社。

  “这次改革,一是解决了原来村小、村散,无人可用、无人可选的问题,可以从更多人、更大范围中选拔干部。二是规避了原来村里派系矛盾、家族矛盾对选举的干扰,原来村里几个党员,现在整个社区选举,一二百个党员,即使有派系矛盾、家族矛盾,也影响不了结果,这样改有利于基层班子建设”。一位乡镇负责人说。

  据惠民县委组织部的同志介绍,改革后,不仅大幅减少了村干部数量,还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现在全县社区“两委”干部有1938名,比换届前的5026名干部减少了3088人,减少幅度高达61.4%。每个自然村的干部也由3-5名减少到1-2名。从结构看,致富能手高达73.47%,干部平均年龄下降了2.8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到了3.2%。可以说,初步解决了村干部选拔难的问题,实现了从“选出干部”向“选好干部”转变。

  集中大社区村的力量办小自然村的事,解决了村干部干事难、干大事更难的问题

  改革前,各村各管各的事,一个村就三五个村干部,做日常工作还可以,一旦碰到大事、难事,就力不从心了。再加上各村资源资产比较分散,仅靠单个村很难进行整合,影响了资源资产效益发挥。有时,即使有些村干部想干事,受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的限制,受村庄、家族个体利益的羁绊,有些事特别是涉及面大的事也很难干成。改革后,不论是涉及多个自然村还是只涉及一个自然村的决策,都要提交社区“两委”研究解决,特别是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通过社区层面调动各种资源,集中攻坚、集中解决,推进起来就容易多了。

  “石庙镇是畜禽养殖大镇,需要推进畜禽粪污改造。有的村有六七个养殖点、多的有一二十个养殖点,甚至村干部也养,让他去做工作就很难了。现在二十多名社区干部集中起来去村里做工作,推进起来就快多了。全镇有四百多个养殖点,我们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全部改完了”。石庙镇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还告诉我们,原来一些村想搞土地流转,村书记、村主任发动,老百姓不信任。现在,由社区干部一块去做工作,三个干部管一个村,他们和自然村理事会、监事会、村民代表商议通过后,再到社区、镇司法所,还有律师在场,通过竞标、鉴证等,很快就流转出去。最近,有五个社区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流转了1.6万亩土地。

  据一位社区干部介绍,成立社区村两委后,还解决了一个让很多村干部和群众头疼的问题——断头路问题,原来村与村之间经常会有一些断头路,这个村不认、那个村不管,都不修,群众意见很大。现在打通断头路的事由社区统一协调解决,就没有阻碍了,很快就修通了。

  自然村的事也要由社区拍板,解决了对村干部的监督难题

  改革前,由于村多、村小,村干部队伍庞大,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自己管自己、缺乏现场监督,胳膊肘往里拐、自己说了算、不按程序、不按规定办事的现象经常发生,一度成为造成群众信访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为了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该县推出了三项改革举措。

  一是改革决策机制。明确虽然是仅涉及自然村议事决策范围的事项,也要履行自然村理事会建议、村务联席会提议、社区“两委”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的程序。同时,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自然村监事会还要分别对社区和自然村议事决策进行全程监督。也就说,即使是原来自然村的事,也要在经自然村层面研究后提交社区研究,社区对自然村的事务拥有最终决定权,较好地解决了原来长期存在的自己村的事自己村干部特别是主要干部完全说了算的问题。比如棚户区改造,孙武街道棣州社区干部告诉我们,今年社区内五个自然村都在改造范围,原来都是本村的干部负责本村的事,除了尺度标准不好把握外,还容易出现弄虚作假、优亲厚友的现象,现在,由社区制定统一的标准和幅度,“一把尺子量到底”,即使碰到一些矛盾和问题,由社区“两委”共同研究处理,解决起来也会更容易,目前,改造工作进展很顺利。

  二是改革对自然村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社区“两委”中来自某个自然村的干部与其他几个社区干部共同管理这一自然村;一种是任职回避,来自某个自然村的干部不再管理这个自然村,由其他社区干部管理这个自然村。目前,考虑到工作连续性、工作效率等因素,大多数社区还是采取了前一种模式开展工作,但不少乡镇负责人表示,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促进村干部更公正更有效地开展工作,下一步将逐步采取后一种管理模式。

  三是加强对自然村财务的监督。一位社区干部告诉我们,以前一半多的信访案件都是反映村干部财务问题的,尽管原来也采取了村财乡管的办法,有一定效果,但由于乡镇只是代管,没有监管责任,比如修路,每笔开支到底干啥了,很难笔笔核实,再加上每个乡镇下辖的村太多,也顾不了那么细。现在凡大额开支,都要经村民小组、村民代表、理事会、监事会、社区“两委”层层审核把关,签字的人多了,管理也规范了,如果有什么问题,很容易被发现。所以,现在反映村财务问题的信访明显减少了。

  把公共服务从乡镇延伸到社区,解决了群众办事不方便的问题

  改革前,面向农村群众的服务事项多集中在乡镇层面,延伸到村级的公共服务资源较少,群众办事来回跑、反复跑等问题比较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县按照一社区一服务中心的原则,在全县规划建设了一大批社区服务中心,直接面向社区村民,为群众提供就近服务。目前,他们主要推进了三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快社区服务中心硬件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已投入了3000多万元,改扩建社区服务中心28处,新建社区服务中心40处。二是把一批镇办机关干部下派到社区,并建立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坐班值班制度,与乡镇干部一起协调处理社区事务。三是把在乡镇提供的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文化体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逐步配置到农村社区,让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事。

  “以前办理新农合、新农保、低保等,群众都要到镇上办,有的村离镇驻地挺远,来回要花半天时间,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很辛苦,现在到社区办事,几里地,很快就到,有些事还可以先把材料放到社区,让社区干部帮着办,省时、省力、省事,群众都挺满意”。孙武街道棣州社区的干部说。

  调查中,我们还看到,不少社区都新上了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设施,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了。据桑落墅镇负责同志介绍,这个镇所有社区都安装了社保一体机,群众可以在上面查询、缴费,非常方便。

  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

  调查中,大多数干部群众都认为,这次改革确实解决了一些以前一直想解决但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时,他们也反映了两个问题,希望尽快解决。

  一是社区服务中心人手比较紧、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由于镇(街)工作任务重,人手紧,能下派到社区的干部更少,再加上村干部的年龄多数偏大、知识更新较慢,许多群众急需的社区服务还不能及时开展。据了解,目前还有一些镇(街)的低保、新农保、医保、卫生等服务没有下沉,需要配套的超市、银行代办点也不够健全,群众办事还不是很方便。

  二是社区服务中心硬件建设投入缺口较大。考虑到方便群众就近办事,该县规划建立了109个社区,远多于原来的管区、片区数量,目前大部分社区服务中心都是在原来管区、片区基础上建立的,硬件老化、失修问题突出,有的社区还需要新建办公场所,迫切需要大量投入。按省定社区建设标准,每个社区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计算,全县改扩建、新建社区服务中心需投入一亿多元,资金缺口非常大。(经济日报 记者:管斌 通讯员:韩朝晖 吕明芳 )

责任编辑:杨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