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聚焦
工作动态
驻村10年,尤变清一直围着果树转。【详情】
驻村后,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派驻阳信县金阳街道永安村第一书记单亮一头扎进了永安村火热的乡村振兴事业中。【详情】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学生与驻村第一书记的面对面对话在湘阴县举行。大家普遍认为,大学生扎根乡村大有可为。【详情】
这一年,张海主动请缨,前往恩阳区残联对口帮扶的玉山镇黄柏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待就是7年。【详情】
近些年来,紫阳县积极整合驻村第一书记资源优势,推行“组团服务·云端助农”模式,通过拓宽销售农特产品、带火文旅产业、提升治理水平,不断拓宽助力乡村振兴“新赛道”。【详情】
“雷厉风行、真抓实干”,这是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商桥镇郭栗庄村村民对驻村第一书记王元明的评价。驻村短短四个月,他已经踏遍了村里每一户的门槛。【详情】
自23名省派干部驻村以来,各省直派出单位把帮扶工作当作“一把手”工程,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到村调研32次,协调投入帮扶资金547.18万元,在项目、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详情】
近日,一场充满温情与不舍的欢送仪式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雅水镇硐房村举行,村民自发为即将离任的驻村“第一书记”王得圳送行,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感激。【详情】
陕西科技大学派驻王石凹村第一书记姜兴健的办公室在二楼,这里见证着他自2018年以来扎根乡土的奋斗时光。【详情】
大山簇拥的红星村是贵州省普安县脱贫村之一,2021年6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公安局民警戴永亮来到普安县盘水街道红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如今4年已过,两届任期结束了,他心里却有很多“放不下”。【详情】
沿溪而建的“青鸾溪塾”传统文化学堂里,中央财经大学派驻玉岗村的第一书记于来正带着孩子们学做非遗手工、唱传统民歌,欢声笑语汇入潺潺溪流,谱出动人的乡风文明之歌。【详情】
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中南大学驻村第一书记王少清带领队员们以实干为笔、创新为墨,续写着乡村振兴的“中南篇章”。【详情】
深夜,村部里灯光依然亮着,老书记莫日发在一句句叮嘱。即将退休的他,还在跟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交心。【详情】
2021年8月,刚刚结束在辽宁省建昌县老大杖子乡杏花村3年驻村工作的陈浩南主动申请继续做驻村第一书记工作,被组织派驻到后屯村。【详情】
随着“第一书记+”模式的深化,鄂托克旗将继续以创新破题,让更多“草原好物”走向全国,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详情】
7月2日,城步苗族自治县金紫乡三江村“红美人”秋月梨基地里,鸡蛋大的果子挂满枝头。基地负责人肖时炯预测,今年是个丰收年。【详情】
在科尔沁沙地南缘,藏着一个以歌为犁的农业大县——辽宁省彰武县。【详情】
6月29日,《黄土村养老调查》新书发布学术交流活动在山西太原举行。【详情】
“生态和发展就像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栏杆村党支部书记乔恩龙指着村庄规划图说。抬头看去,只见上面标注着已经完成的项目,还有今后的美好愿景。【详情】
通过争取帮扶资金,驻村第一年,进出南留南村的一条3.8公里长的柏油路修成,随后又陆续将5个自然村之间的乡村土路全部硬化,成功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详情】
马扎上的“微党课”用温暖的方式,证明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当机关干部把办公桌搬到田埂上、把高深的理论翻译成接地气的“农家话”,“双联共建”就不再是停留在纸上的规划,而会逐渐变成挂满枝头的累累硕果,变成...【详情】
“有了专家的帮助,村里的大米今年一定能卖得更好。”近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家团的到来,给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镇尹黄村的乡亲们带来了新期待。【详情】
2023年5月,何宝生由湖南省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派驻到三江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时间,他带领村民发展水果、奶山羊和优质稻等产业,让三江村果香、奶香、稻米香,香飘四方。【详情】
广大驻村第一书记正忙碌在田间地头、群众身边,不断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群众办实事……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接续书写新答卷。【详情】
空心村”“薄弱村”怎么破局?人员外流怎么办?乡村如何振兴?人气旺起来、年轻人愿意回乡,资源逐步汇聚,发展乡村产业便加快了进程。【详情】
阿坝州金川县德胜村道路两旁的玫瑰正在盛开。当地村民们说,这是他们的“第一书记”何小青带领大家美化环境时种下的,也是她最喜欢的花朵。【详情】
创新“国企带镇村、强村带弱村”帮扶机制,选派国企党员业务骨干到集体经济薄弱村担任发展顾问,帮助村级发展理思路、谋产业、引项目。【详情】
专家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为后续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减少损失提供科学依据。【详情】
十年来,这位“城里来的扶贫女干部”用军人般的坚韧和女性特有的细腻,带领村民蹚出一条“党建强村、产业富村、生态美村”的振兴之路。【详情】
6月25日,是山东省高考发榜日。当天,山东工商学院刘海军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哽咽着说:“刘书记,我是孔凡响,我向您报喜啦!我家邵伟伟在您帮助下今年高考考了608分,考上大学啦。”【详情】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节点,山东省滨州市紧扣脱贫人口就业增收核心命题,创新构建了政策、培训、服务“三环联动”模式,打造出全链条、全方位就业帮扶体系。【详情】
在三峡腹心地带,广大干部群众守好脱贫攻坚成果、抓住发展机会、用好产业政策,一年一个台阶,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详情】
在成功摘掉贫困县“帽子”后,大悟县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土特产”龙头企业培育行动,重点壮大以茶产业为代表的四大主导农业产业链,促进乡村多元产业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详情】
为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庆市从完善基础设施、均衡公共服务、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持续发力,将巫山脆李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产业抓手,列为巫山县“3+N”现代农业主导产业之首重点发展。【详情】
近年来,南江县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而金银花作为该县主导产业之一,正在有效吸纳脱贫村和有发展意愿的脱贫户进入产业链中,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脱贫村和脱贫户正...【详情】
近年来,吉林省始终把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作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头号工程”,脱贫人口(含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务工连续4年超额完成指标任务。【详情】
今年以来,新疆乌什县英阿瓦提乡聚焦脱贫群众所需,扎实做好政策宣讲、主动发现、兜底保障等方面工作,解决好“一老一小一困”最关心的问题,不断增强脱贫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详情】
目前,河南共有派驻村1.3万个,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3.3万名。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需要持续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在基层高效能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详情】
1名县级工作队长、6名驻村第一书记、10名驻村工作队员以党建为笔、产业为墨、民生为纸,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6个帮扶村勾勒出产业兴、乡村美、民心暖的壮美画卷。【详情】
从武陵山区到秦巴腹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重庆这座以“爬坡上坎”著称的城市,究竟如何织就防贫底线、激活内生动力?【详情】
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实现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是增强脱贫地区经济韧性、促进乡村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详情】
为确保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不掉队,青岛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联农带农富农,为脱贫群众铺好“致富路”。【详情】
重庆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市财政拟安排市级以上衔接资金60亿元,保持投入力度不减,同时将70%以上的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详情】
甘肃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和脱贫人口就业作为重要任务,坚持“外出务工+就近就业”双向发力,加快形成双向流动、互融互通的统筹城乡就业新格局。【详情】
近十年来,昭通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完成19.57万群众易地扶贫搬迁。【详情】
建昌县是革命老区,地处辽宁西部山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这里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场,如今正以“党建引领+特色产业”的创新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详情】
截至目前,昌邑‘三品一标’农产品达128个,昌邑大姜、山阳大梨、昌邑白鹭鸭、昌邑鲜牛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昌邑大姜蝉联全国生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首位。”昌邑市委副书记郭方强说。【详情】
目前,“津陇共振兴”活动已成为津甘两地开展东西部协作的重要平台、重要载体和重要品牌。过去6年来,“津陇共振兴”活动参会单位和企业超过2500家,累计签约项目422个,合作总金额达819.88亿元。【详情】
近日,贵州省举行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介绍,2025年贵州将强化帮扶措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详情】
30年倾情帮扶,国投集团通过项目投资、项目建设、资源引进等方式支持罗甸经济发展,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2.38亿元,实施项目190多个,为罗甸县教育、医疗、产业、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详情】
今年以来,云南省各地持续做好稳增长、稳就业工作,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平稳增长。【详情】
今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持续做实就业帮扶举措,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开局良好、稳中有进。一季度,全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25.46万人,其中有组织转移就业10.8万人,同比分别增长27%和24%。【详情】
近日,云南省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下达2025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以奖代补项目计划的通知》,对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就业帮扶、产业发展、社区服务管理等方面成效明显的安置区进行奖补。【详情】
2013年以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两级工会先后选派7批业务骨干驻村,开展麻黄套村包扶工作,先后投入资金700多万元,累计争取各级专项资金4000余万元,助力麻黄套村产业不断升级。【详情】
“万企兴万村”,发端于脱贫攻坚期间在广西开展的“万企帮万村”行动。2021年8月,“万企帮万村”转变为“万企兴万村”,成为全国工商联倡导的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品牌。【详情】
两年时间过去,村级国门党校拔地而起,民生难题迎刃而解,村集体经济实现连增,三个帮扶村2024年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同比增长均超过8%……【详情】
“十四五”以来,党中央累计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94亿元,这笔带着党中央关怀的“及时雨”,在国家民委的指导管理下,正化作润泽民族乡村地区的“源头活水”。【详情】
当海关帮扶的“海”遇上中原沃土的“山”,激荡的不仅是105万元的销售数字,更是一个村庄从“等靠要”到“自己造”的基因嬗变。【详情】
近些年来,黄陂区构建摸底储备、精准培养、大胆选用全链条机制,着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本领过硬、群众认可的后备力量队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详情】
近日,湖南组织召开全省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暨就业帮扶车间建设现场推进会,部署2025年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工作,确保全省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不低于232.5万人。【详情】
六部门详解《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详情】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答记者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