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民心路、建爱心屋、搭连心桥……第一书记单亮奋力谱写驻村兴农“新答卷”
发稿时间:2025-07-11 10:08:00 来源: 大众新闻
村口的老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单亮与永安村的故事转眼已经一年半了。
2024年1月18日,单亮惜别3个月大的孩子和正在休产假的妻子,只身来到阳信县金阳街道永安村。
排除万难修生产路、开讲微党课、引进梨果新品种、建爱心理发屋……驻村后,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派驻阳信县金阳街道永安村第一书记单亮一头扎进了永安村火热的乡村振兴事业中。
把路修到梨园地头
也修到了群众心头
永安村民世世代代以种梨为生,全村2200亩地,2000余亩是梨树,共有10个品种。
驻村之初,单亮召集永安村全体党员开会,询问大家需要省派第一书记给村里做什么。“结果,全体党员一致表示,我来了只做一件事就行,其他事可以都不用干,那就是为村里修一条生产路,让梨能完好无损地运出去。”单亮说。
“这条路之前是一条土路,只要下了雨,就泥泞不堪,只能眼睁睁看着梨烂在地里。平常不下雨,因颠簸产生的磕碰也会直接影响梨的价格。”54岁村民刘喜荣说。
当时,单亮下了很大决心,要帮永安村修路。然而,按要求,配套资金只能修村内设施,不能用于村外道路。于是单亮跑到省市县主管部门请示。最终,单亮抓住了阳信县“完善梨产业配套设施”这一政策机遇,把项目报了上去。没想到,很快审批通过。他深知,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路,而是一条带动永安村梨产业的振兴之路,只要修好这条路,客商的大货车就能进村入园拉梨。2024年8月,这条长2240米、宽4米的产业道路建成通车。
这不仅是一条致富路,更是一条民心路,永安村群众亲切地称这条路为“振兴大道”。
对此,永安村党支部书记张玉生表示:“单书记给修的这条路,真是解了村民们的燃眉之急。不光我们村受益,周边界河村、王兴功村的梨农都受益。整个修路过程中,无论多热,单书记都盯在一线监督,我们深受感动。”
引品种,提产值,扩销路
千方百计赋能产业发展
永安村世世代代靠梨树谋生。据县志记载,唐宋时期这个村就开始种梨了。全村户籍人口1370人,常住人口超过1000人,张玉生深知,正是梨产业把人们留在了家乡。
然而,因先进生产理念的掌握程度不高,永安村在梨的果型、品牌建设、内含物检测等方面明显落后于河南、河北等地的梨产区。曾几何时,永安村的优质生态梨成了被人“割韭菜”的存在,一度被梨贩子买去贴标销售。
听闻此事,单亮甚是着急。他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永安村发展梨产业。依托村内德盛凯果蔬有限公司,推动成立农业合作社,按照欧盟出口检测标准统一种植模式,瞄准高端市场,提高梨果产值。跟随省自然资源厅第一书记团队到山西运城引进“丹霞红”梨新品种,打造“第一书记试验田”,推广现代种植模式。如今,农业合作社已吸引19户梨农加入,引进的新品种树苗正在百亩试验田里茁壮成长。
在销售方面,单亮还创建了“驻村人”新媒体矩阵,开展第一书记带货直播36场,参加省里的“年货大集”“第一书记朋友圈”推广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农户销售滞销梨果8.2万斤。通过“驻村人”这个宣传阵地,单亮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也刷新了很多人对“第一书记”的刻板印象。
“这里的清晨,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漫步在乡村道路上,置身于乡村振兴的画卷里,流连忘返。我们总在追逐流动的风景,却在不觉中成为了光阴的倒影。”今年5月,单亮在“驻村人”抖音账号平台深情写下了驻村心得。
畅想未来,单亮说:“下一步,我们永安村要把电商搞起来,把果酒果醋等深加工搞起来,同时打造一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最重要的是,还要把目光瞄准国际市场。”
建起“爱心理发屋”
老人理发有了长效机制
来到永安村,最先见到的,就是村口的“爱心理发屋”。这是单亮结合村内60岁以上行动不便、老人理发不便这一实际,专门建起的一个服务老年人的爱心理发屋,60岁以上的老人每周都可免费理发。
“当时,村里有一个闲置多年的集装箱屋子,是当年疫情防控时留下的。我就把这个屋子做了简单改装,添置了理发椅、洗头椅、热水器、理发剪刀等,还请来学艺术的表妹专门对爱心发屋进行手绘。”单亮说。
理发师从哪里请?没有经费怎么办?运营不下去怎么办?这都没有难倒单亮。他联系了阳信县城内最大的理发机构——向东造型。作为第一书记,单亮免费为这家爱心企业进行形象宣传,该机构每周二派出1至2名造型师进村理发。6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60岁以下村民理发收取3元钱,以维持理发屋水电支出。今年7月中旬,“爱心理发屋”正式启动。
心归此宁静
安处是吾乡
今年6月24日,单亮拎上3斤排骨、若干青菜和酱油、醋,来到村民张大爷和魏大娘家,为独居的老两口精心烹制爱心午餐。红烧排骨、黄瓜炒木耳、蒜泥茄子……不一会儿功夫,单亮做的一桌菜肴就端上了桌。说着知心话,吃着暖心菜,单书记的到来让老两口激动万分。
村民遇到的难题,无论大小,只要找到单亮,他都积极帮忙,他就像是永安村村民的“万能钥匙”。一年半来,他带领村民抗旱打井,引进水肥一体化设备,协调爱心企业资助留守儿童和困难学生,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组建“广场舞演出队”,设立第一书记代办岗,为群众办理残疾证升级、低保申请等民生事项16件。就这样,一座座群众与干部之间的“连心桥”搭建起来。
“日落村边路,霞飞染碧穹。
街灯初亮起,屋舍渐朦胧。
车静栖幽巷,烟轻绕晚风。
心归此宁静,安处是吾乡。”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傍晚,单亮看到村口那美丽的晚霞,用一首打油诗在抖音号“驻村人”记录下了自己的心情。在他看来,内心丰盈者,独行也如众。
今年5月底,中共济南市委组织部、济南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举办济南市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视频培训班,单亮受邀到现场进行授课交流,分享驻村帮扶经验。
“驻村帮扶工作,必须‘脚下沾泥土、心中装百姓’,既要吃透政策、整合资源,更要深入群众、真抓实干。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久久为功,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径,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振兴之路。”面对济南市8000余名基层干部,单亮慷慨地分享了自己的驻村经验。
“驻村两载未蹉跎,百姓心头树楷模。爱在田垄禾下走,情融村巷话中多。解难题,扛重任。不倦晨昏多少事,寻常身影立岿峨。”看了单亮发的驻村视频,一位铁粉写下了对这位省派第一书记的印象。(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刘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