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三农前沿 >> 正文

乡村振兴的毕节探索

发稿时间:2018-09-03 14:29:00 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

  “现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3年时间,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日前,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贵州毕节试验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吹响了冲锋号。

  “毕节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毕节的新的历史使命。

  今年以来,毕节市以创新就业扶贫机制助推脱贫攻坚为抓手,创新“十大员”(护洁员、护林员、护路员、护河员、护校员、护医员、护厂员、治安巡逻员、养老护理员、其他员)工作机制改革,努力破解贫困群众就业门路少、文化程度低、转移就业难等问题,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可实现脱贫致富,既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又推动了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

  打赢脱贫攻坚战时间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重,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引导,确保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分”得彻底、“统”得不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体系,越来越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日前,贵州省农委调研处在对毕节市农村发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弱化、虚化、边缘化在加剧,农村基层组织“有心干事,无钱办事”的困境突出,村庄空心化、“三留守”仍很严峻。

  “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普遍不强,大都还停留在‘要我干’层面,没有上升到‘我要干’的思想境界,农民群众出资、出劳、出主意的积极性不够,对乡村发展说事、议事、主事参与度不高。”贵州省农委调研处副处长李志良介绍,一些农民社会责任、公德意识淡化,与家人感情日益淡漠,家庭观念不断淡化,导致不养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有悖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的现象增多,家庭的稳定性不断被削弱。这些问题及现象,在毕节市不同程度存在。

  制约的藩篱不突破,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就很难拿下,乡村振兴的道路就会越走越窄。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但又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简称“三无两有”)且劳动力年龄大、文化低的农民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毕节市结合实际,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实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发“护校、护路、护林、护医、护厂、护河、护洁、治安巡防、养老护理、环卫协管员”等就业扶贫专岗,由各级财政“出大头”,采取“向上争取一点、财政预算补贴一点、公务经费挤一点、用人单位解决一点、社会筹资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

  “根据工作量和县(区)财政情况,每人每月发放岗位补贴500-1570元。黔西县筹集7060万元用于公益性岗位,最低的护洁员岗位月收入1200元,最高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劳动保障协管员岗位月工资2482元,这两个岗位的收入均是毕节市标准最高的。”毕节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毕节市新开发岗位57157人,招募农民(绝大部分是建档立卡贫困户)40650人,其中护洁员18669人、护林员9139人、护路员4639人、护河员1437人、护校员1325人、护医员449人、护厂员221人、治安巡逻员1994人、养老护理员259人、其他人员2518人。

  动员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资源扶持就业,完善开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劳务协作、资金整合、职业技能培训等政策支撑,努力做到就业扶贫资金优先保障、工作无缝对接、措施尽快落实。

责任编辑:杨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