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三农前沿 >> 正文

人居环境大整治丨山东即墨:五美融合兴产业

发稿时间:2018-10-30 06:23:00 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人居环境大整治】

  山东 即墨区:五美融合兴产业

  本报记者吕兵兵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东临黄海,南依崂山,境内地貌总体为低山丘陵,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初秋时节,迎着凉爽海风,记者来到这片山海相依的人间胜地,感受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痕迹,触摸乡村生态振兴的脉搏。

  在位于蒙沙河畔的灵山镇卫东村村民张义滨的庭院里,记者在原是农村“短板”的厨房和卫生间看到清洁取暖的炉具和管道、现代化的灶具、干净的马桶和淋浴房,排放的污水经过地下管道流进了村头的污水处理厂,诉说着这里农民的新生活。

  而且,卫东村的土地进行了统一流转,交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集体经营,绝大多数村民在乡镇工厂务工,留在村里的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卖起了土特产,收入来源有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美化绿化亮化、改厨改水改厕、垃圾污水处理、村美人和业兴……这都是即墨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撬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区农工办社区科科长唐正春说。

  “近年来,即墨以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新旧动能转换、增进群众民生福祉的重要工作,按照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服务美和人文美“五美融合”的发展要求,突出区镇村统筹规划、点线面联动布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了组织保障机制、产业支撑机制和多元投入机制,开创了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绘就了乡村生态振兴的靓丽底色。”即墨区委书记张军说。

   “五化”统领治环境

   立足沿海经济强区和山海相依的客观实际,高点定位分类施策,以环境整治撬动乡村全面建设

  灵山镇姜戈庄村音乐喷泉。资料图

  即墨,在《中国县域经济报告(2017)》发布的2017年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中,高居全国第七位。今年,即墨成功改市设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

  自2006年开始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地处沿海、经济发达”的即墨,就一直是农村建设的老典型。在2006年到2011年的“五化”建设阶段,即墨就瞄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推动实现了农村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和净化”;在2011年到2016年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阶段,即墨又瞄准了公共服务、管护运行和社会保障等短板,重点推进了以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无害化、引水供水规模化、休闲娱乐广场化、管理服务社区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五化”,以及城乡居民养老、医保和低保的“三并轨”。

  2016年,山东《关于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意见》出台;今年初,农村人均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发布。对此,即墨区委副书记王宝善介绍:“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青岛的总体要求是既要‘让农村更像农村’,又要‘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羡慕的日子’。对此,即墨基于沿海经济强区和山海相依的客观实际,坚持高点定位、分类施策,科学推进、系统建设,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放大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带动效应。”

  高点定位,就是在山东省级标准和青岛市级标准的基础上,瞄准制约农民生活质量的短板,提出更高的建设要求。比如,污水方面,在一并推进改厨改水改厕的同时,还要完善农村地下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雨污分流和科学处理;对原先在农村七搭八绕的各类电线,一步到位实现地埋式处理;取暖方面,有条件的推进燃气管道进村入户,条件稍差的积极探索新的清洁取暖方式。

  分类施策,即对城镇规划建成区的村庄,按照城镇化要求建设城镇社区;对规划改造的中心村,加快建设集聚类农村新型社区;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等特色村,在保护和挖掘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对未来10年内暂不集聚改造的村庄,按照农村人居环境“七改”要求,进行达标村建设;对5年内要拆迁合并或空心率达到50%以上的村庄,保障基本生产生活需要。

  基于此,即墨在出台的《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和《美丽乡村建设规范》中明确,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农富民、宜居建设、公共服务提升和乡风文明行动等为重点,以美丽乡村示范村、达标村建设为抓手,与农村产业振兴、推进脱贫攻坚和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梯次培育、示范带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合力推进,全面打造“五美融合”美丽乡村。特别是今年以来,即墨坚持片区化理念,统一规划灵山镇玫瑰小镇辐射区域及龙泉街道莲茵河流域两个片区,本着成方连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集中打造两处“田园综合体”示范区,引领全区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全力助推农村全面振兴。

责任编辑:杨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