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湄潭县:黔北乡村谱新篇
发稿时间:2018-11-02 05:51:00 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
【人居环境大整治】
贵州 湄潭县:黔北乡村谱新篇
本报记者王澎 刘久锋
漫步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城东南部的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内,碧蓝的水塘映着凤凰山的倒影,一座雕花石拱桥在片片荷叶中架起,不时有游人从桥上跑过或驻足拍照。夏日虫鸣,蜂蝶纷飞,荷叶随风摆动发出沙沙声,荷花散发着沁人的清香……这只是田家沟美景的几个片段。
在塘边的一角,芦苇、香蒲、马蹄莲、慈姑等湿地植物错落生长,朵朵鲜花或红或白或粉或黄隐现其中。“这是2017年5月建成的人工湿地,用于处理村里的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40立方米。”在花丛中打理花草的龙凤村田家沟村民彭高文对记者介绍,“以前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村里一下雨,就污水横流,又臭又脏。现在家家户户都埋设了污水排放管道,集中以后经过栅格池和隔油池的处理,再经由厌氧池、水解池和4道生物分解池,最终形成达到国家一级B标排放标准的清水。”
田家沟的水塘和湿地只是湄潭农村人居环境近年来发生翻天覆地改善的一个缩影。近日,记者在湄潭采访时发现,伴随着湄潭农村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青山绿水的价值逐渐彰显,“贵州小江南”的金山银山日趋闪耀。
2017年9月15日,第三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遵义召开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前往湄潭调研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充分肯定了贵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
改善农村人居、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每个农民拥有获得感的关键抓手。多年来,湄潭是如何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近了湄潭。
“滴水穿石”铸造湄潭嬗变
曾经的小山村,如今的“小江南”,湄潭环境整治走过了十年的岁月,从通电、通水开始,从改厕、改灶入手,不让一个村寨漏网、不让一个农户掉队
美丽的偏岩塘依山而建,与茶园、竹园相映成趣。 仇正腾摄
曾几何时,田家沟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曾有人这样描述:田家沟,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薯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座山,男的只愿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龙凤村党支部书记伍荣明告诉记者,“当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清苦。如今村里大变样,多亏了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2001年,遵义市余庆县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活动时,在白泥镇满溪村、龙家镇光明村率先推出“四在农家”创建活动,通过落实“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广大农民增加了收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为改善农村面貌和提高农民素质提供了动力,很快受到各地农民群众欢迎;2004年4月,遵义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14个县(市、区)广泛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许多像田家沟一样的湄潭小山村迎来了转变的契机。
“从那时起,湄潭就开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了,一干就是十多年,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湄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光亮说,最初的“七个一”和“五通三改三建”创建活动就深受村民支持。据他介绍,“七个一”是帮助农民找到一条致富增收的路子,家家户户有一幢宽敞整洁的住房,有一套家具和家用电器,安装一部家用电话,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有一间卫生厨房和厕所,有一种以上健康有益的文体爱好;“五通三改三建”是农村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居住环境、改厕、改灶,建文化广播室、对外宣传栏、体育娱乐场所。
湄潭县的村干部带领群众大力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政府拨款加上社会捐助和村民自筹确保资金充足,因地制宜设计方案,干部乡亲投工投劳。几年时间,湄潭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柴灶改成沼气灶、厕所改成水冲式;石块垒砌乒乓球台和花坛,平整后的打谷场竖起了篮球架;村寨、乡镇之间的演讲比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成了农民常盼常有的赏心乐事……一场伴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湄潭嬗变已经拉开序幕。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湄潭人居环境的改善也非一朝一夕。
2013年年底,贵州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通过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切实改善该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2016年年初,贵州省政府制定并印发了《2016年“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工作要点》,坚持不让一个村寨漏网、不让一个农户掉队。
几年时间里,湄潭人以更大的决心、明确的思路、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向乡镇以下延伸,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逐步缓解,居住环境变得整洁有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日渐提高。
2017年6月19日,湄潭县委、县政府印发《湄潭县整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按照“先调查、组公示、村汇总、镇(街道)审核”的原则,对未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且人居环境较差的村寨实施整治,同时对农村居住群众中住房不安全、居住环境差的农户实施整治。集中实施“七解决两处理”,即实施危房改造解决住房安全;硬化庭院解决庭院整洁;硬化串户路、进寨路,解决进出通畅问题;整治畜圈解决环境脏乱差;改造厨房解决厨房卫生整洁;改造厕所解决人畜分离和如厕方便;安装自来水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集中实施污水、垃圾处理。自此,湄潭全县农村居住环境卫生程度与生活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湄潭人用十多年间的点点滴滴,汇聚了满山茶海,铸就了“贵州小江南”,磨穿了致富障碍,成就了湄潭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