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三农前沿 >> 正文

【新春走基层】乡村大集年味儿浓

发稿时间:2019-01-24 09:12:42 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瞧,俺的三轮车上有张锅腰的烧鸡,北街的五香豆腐皮,还有带鱼、芹菜、花生……春节年货准备得差不多了。”1月21日,记者来到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镇前孙村大集,农民刘士刚正赶集办年货,这样的大集方圆几个村就有一个。腊月十六当天,像刘士刚一样赶集置办年货的农民有4000余人。随着春节临近,前孙大集的年味儿也是越来越浓。

  刘士刚家在西李村,距离前孙大集有一里路。往年临近春节的时候,刘士刚都要骑车到30里外的县城置办年货。最近几年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前孙村大集也开起来了,年货大集更加热闹。红红的春联、福字,现磨的花椒面,现炒的瓜子……红火的场面,让刘士刚“蠢蠢欲动”。早上8点,他骑上三轮车,从东向西大集还没走到一半,就买了一车年货。

  “他嫂子!‘福喜临门、万事如意’红绳编织的挂饰春联,立体感强又喜庆,挂在家门口多漂亮!”后孙村农家女张玉芝,在红红的春联字画摊前,左挑右选驻足半个小时,对挂饰春联赞不绝口。除了成品字画吸引农民观看外,一位老先生现场用毛笔书写春联,同样引来了农民围观。一副大门红纸春联笔墨还未干,就被一位村民用20元抢走了。

  “涮把、馒头筐、箅子和盖子,都是用高粱秆手工编织成的,2元、10元、20元、30元不等。”二十里铺村农民杜玉英,指着自己的手工品说。与其他赶集农民不一样,她赶集不是置办年货,而是销售自己编织的手工炊具。杜玉英今年70岁,凭着自己多年传承下来的手工艺,把废弃的高粱秆编织成厨房里用的炊具,涮把、箅子、馒头筐像模像样,深受十里八村农民的喜爱。

  “真对不起,不够20斤了,下个大集你提前过来,我给你准备好。”时近中午12点,五香豆腐皮销售空了,摊主张恒江对前来买货的农民解释。张恒江豆腐皮是杜郎口镇出名的招牌,他今天带来了300余斤豆腐皮赶集,可没想到,才半天的功夫就销售一空。

  据前孙村党支部书记高传伍介绍,为了大集繁荣兴旺,村委投资1万元,在大集两旁设立了一排石凳,树起三幅广告宣传牌,以及蔬菜、鱼肉、布匹、小百货等指示标语。对赶集销售的业主,不收摊位、卫生费,对赶集密集街道进行了改造,建成了东西长700米、南北宽20米的主要街道,能容纳大小摊位1000余个。前孙村还与周围11个村通上了标准油漆马路,打造出15分钟骑行赶集圈。(王先明 滕博 本报记者程鸿飞)

责任编辑:杨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