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三农前沿 >> 正文

内蒙古:为脱贫群众找份稳定工作

发稿时间:2024-03-22 09:23:00 来源: 农民日报

  原标题:内蒙古多措并举推动重点群体就业增收——为脱贫群众找份稳定工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马晓刚 李昊

近日,内蒙古阿荣旗兴安镇青山堡村脱贫户齐贵军正在村里的合作社晾晒土豆干。齐海洋 摄

  “2002年把家里土地流转后,经阿荣旗人社局协调,我们夫妻二人到宁波华德控股有限公司的门把手厂工作,当年工资就有13万元。”近日,春节返乡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唐王沟村脱贫户张延萍又开始打包行囊,准备新一年的务工生活,“我俩现在都是车间组长了,主要负责产品质量检查,2023年收入接近15万元。”

  如今在内蒙古,像张延萍这样“脱贫后再就业”的人越来越多,全区把“脱贫劳动力稳就业”作为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的关键,从“精准服务”“提升技能”“支持创业”“贴心服务”等“十件实事”入手,让更多脱贫群众通过稳定就业获得幸福生活。2023年内蒙古脱贫人口务工就业27.68万人,连续三年保持20万人以上。

  打造“劳务品牌” 提升就业品质

  近日,记者来到巴林左旗隆昌镇乌兰套海村脱贫户张凤彩家,老人虽已70多岁,但小院子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杏树和李子树已吐露嫩芽,20多只“溜达鸡”在院子里踱步、觅食,但最吸引眼球的,是墙角堆起来的一大捆“手工绑扎的笤帚”,有“按摩锤、直把子、弯把子……”

  伴着“噼、噼、噼”的绑扎声,张凤彩老人一刻也没停地捆扎手中的笤帚苗。“这两年家里增收致富,就靠做笤帚了!”

  然而几年前,乌兰套海村还是个“贫困村”,全年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种下的杂粮杂豆即使赶上好年景、亩产达到五六百斤,也就刚解决温饱。张凤彩和老伴则一直照顾着身患残疾的儿子,生活艰难。直到2017年她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仅种地有了补贴,月月还有低保金可领,日子才慢慢好了起来。

  但真正的转变发生在2018年。

  “当时旗妇联依托巴林左旗裕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妇女笤帚苗手编技能培训,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当年就卖了600多把笤帚。”一提起自己的“看家本领”,张凤彩打开了话匣,“别看捆扎笤帚费工夫,但确实能换来钱,现在每天能捆扎十几把笤帚,每把手工费9元,一个月能轻松挣2000多元,关键是几个老姐妹边干活边聊天,比在家待着强多了。”

  “培训采取驻村初级培训、精品提升培训两种方式进行,培训后我们就组织以行政村为单位与笤帚加工企业对接,或是安排农牧民到龙头企业工作,或是通过‘企业+农户’的形式,农牧民在家加工笤帚,企业回收产品。”当地人社部门负责人介绍。

  最近几年,内蒙古人社厅通过实施劳务品牌培树专项计划,培育打造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和独特技能,且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劳务品牌,就像“找月嫂,不妨首选‘宁诚月嫂’;找家政,‘兴安家政’准可靠;买笤帚,‘巴林左旗笤帚工’值得信赖……”而伴随着这些具有鲜明地域标识的劳务品牌快速崛起,其背后的一支支劳务大军也随之快速成长。

  正是由于市场需求大、吸纳就业多、简单易学,如今在“中国笤帚苗之乡”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编已成为很多农牧民家庭妇女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据了解,目前全旗有近万名像张凤彩一样的脱贫群众通过“制作笤帚”增收致富,人均增收超过2万元;全旗每年笤帚生产加工能力达到8000万把,带动就业8万人以上,年产值超过10亿元。

  截至目前,内蒙古共培育打造“敖汉架线工”“丰镇工匠”“巴林左旗笤帚工”等国家级劳务品牌7个,打造“开鲁建工”“化德缝纫工”等自治区级劳务输出品牌19个,以及“仁和蒙嫂”“科尔沁育婴师”等家政服务品牌34个,累计带动就业近60万人(次)。

  开展“春风行动” 拓宽就业路径

  “找工作吗?填张表格登记一下,包吃包住!”“每个月工资有多少?有几个休息日?”日前,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举办的2024年“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上,一个让企业、求职者“零距离”对接的平台被搭建起来,招聘会现场人流如织。家住杭锦旗阿拉腾图布希嘎查的农牧民阿拉腾呼雅格就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

  阿拉腾呼雅格说:“这次招聘会来了很多企业,各类工作都有,对求职的农牧民很友好,我找到了一份装车操作工的工作,很满意。”

  为解决更多农牧民稳定就业,2023年内蒙古人社厅联合乡村振兴局,组织开展了以“春风送真情 援助暖民心”为主题的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服务活动,集中帮扶农牧民工、脱贫人口、就业困难人员等劳动者就业。

  同时,为抢抓春节后返岗务工“黄金时机”,精准掌握脱贫人口务工、返乡、外出意愿、培训意愿等信息,内蒙古各级人社部门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等,利用网络平台、实地走访、电话普查的方式,定期摸排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情况,及时录入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信息系统。目前,全区共配备村级就业帮扶协管员6146人,有效提升了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水平。

  此外,全区依托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网络平台、嘎查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建立拟返乡、拟返岗和劳动保障权益诉求三个清单,在摸清农牧民工出行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包车运输方案,组织开展农牧民工、脱贫劳动力返岗复工“点对点”直达运输服务。

  “我们以前返岗都是自己挤大巴车。现在政府包车送我们,不仅省下了交通费,车上还有食物以及生活用品,真是太暖心啦!”近日,通辽籍务工人员王勇顺利抵达天津后高兴地说。

  与王勇一同奔赴外地的,还有97名内蒙古籍老乡,他们分乘两辆大巴车,从通辽市出发,分别抵达天津市食品厂、浙江宁波汽车配件厂,正式开启新年就业致富新征程。内蒙古、天津和浙江人社部门与公安、交通等部门提前谋划,接驳送达,畅通务工人员返岗之路。

  实施“以工代赈” 强化就业帮扶

  “因为身体原因、一直干不了重体力活,也没办法出去打工,靠低保维持生活了好多年。”日前,呼伦贝尔市红彦镇新多金村村民王海刚谈起自己生活的变化,言语中流露出满足,“2023年5月,我们村道路排水工程开工建设,村里安排我去干点零活补贴家用,现在项目完工了,我们4家困难户还被安排了管护排水边沟的公益岗,有了一份额外收入。”

  在新多金村,这种“公益岗”的出现得益于“以工代赈”项目的持续推进,通过将务工地点“前移”到村民家门口,以“工作”代替直接“赈济”,激发农民就业的主观能动性。据了解,红彦镇新多金村道路排水工程项目总投资29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下达以工代赈资金288.1万元,项目解决当地劳动力临时就业30余人,为村民增收近60万元。

  为进一步强化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力度,加大公益性岗位安置范围,内蒙古坚持“一人一岗,人岗相适”的原则,优先安置弱半劳动力或脱贫劳动力。截至2公益性岗位总体稳定,筑牢了困难群体的就业底线。

  “是党的政策好,让我在帮扶车间稳定就业,在家门口就有稳定的收入……”与王海刚类似,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向阳峪镇松塔沟村的残疾人脱贫户谭成海,由于身患强直性脊柱炎行动不便、享受五保户待遇。如今,在当地人社部门协调下,谭成海开始作为阿荣旗天蚨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务工人员,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现在主要是剪滑子菇的菌根、给灵芝浇水、为绿芦笋施肥,每天有120元的收入,对于我的情况来说很不错了!”谭成海说。

  这种“合作社+帮扶车间+脱贫户”的三合一模式已在内蒙古各个脱贫地区落地开花,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一大批发展前景好、带动就业强的帮扶车间正在做大做强,为脱贫人口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2023年,脱贫人口在旗县内务工就业15.1万人,占全部务工就业人数的73.2%,脱贫人口就业稳定性持续增强。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