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赵凤龙:4.4万多斤新谷子全卖啦!
发稿时间:2018-09-26 04:03:00 来源: 山西新闻网
“聚焦脱贫攻坚寻找石楼精神”系列报道之十六
前言
多年来,“输血式扶贫”的阳光雨露惠泽了不少贫困群众,但至今仍有不少群众未能摆脱贫困,究其原因,多半是主观能动力不够,更有甚者,就喜欢躲在阳坡坡上晒太阳。的确,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村、一个县,如果一味人穷志短,安于现状,坐等靠要,不思进取,怨天尤人,把贫穷当作一种习惯,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勇气,没有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决心,即便是再多的金钱和物质帮扶,也只能解一时之困,难以拔思想之穷根。
志不立,穷根难断。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从来都不缺苦难的代表。但在这“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穷乡僻壤,能从苦难中走出精彩人生的无疑是时代佼佼者,他们为梦而战,是不屈的斗士,更是生活的强者,他们就是“石楼精神”的代表。
让我们走近这些不屈的斗士、生活的强者、敬业的楷模!
石楼县田家山村,位于龙交乡的偏僻角落,从中阳县桔槔村口往南拐,沿着一条弯弯曲曲颠颠簸簸的公路一路往东,走到“山穷水尽”处,就是隐藏在萧条群山中的田家山村。
2016年11月29日,汾阳市太和桥街道办事处实验小学教师赵凤龙,被派驻到田家山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一进村落,看到这个没有第一产业,没有第二产业,没有第三产业的“三无之地”时,赵凤龙满心的震撼。赵凤龙没想到他将为之奋斗的田家山村是这样一番模样:在村的全是五六十岁上了年纪的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这些五十多岁的村民成天和土地打交道,年纪虽不是很大,脸上却已经有了岁月留下的沟壑,看起来像城里七十多岁的老人。”从出生、上学再到就业,2016年之前,从未接触过农村的赵凤龙,对农村的工作模式更是一无所知。
为此,到村任职后,赵凤龙第一时间沿着一条条陌生的阡陌小路,挨家挨户地走访了解情况。一年多的时间里,村子的地图牢牢印在了他的脑子里,他也成了村民家里的“老熟人”了。全村152户(439人),61户(165人)贫困户,谁家有几口人,要解决什么困难,他都记得“门清”。怎么能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也成了赵凤龙日思夜想的事。田家山耕地多为梯田,适合种植谷子,而且人人会种,有种植传统。针对村里的具体情况,赵凤龙决定还是要在现有土地上“做文章”。2017年初,在赵凤龙的“张罗”下,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为田家山的村民提供了500亩的晋谷21号优良种子,村民们全部地膜覆盖后播种。秋收时节,赵凤龙又找上了汾阳市汾阳皇米业有限公司,“扶贫是全社会的事,大家能帮的都乐意帮一把。”经过协商,公司决定进村上门收购,现金结算,让村民们拿上现钱。“今年我们村卖了4.4万多斤新谷子,一斤2元钱,将近9万元人民币,可把村里的人高兴坏啦。赵凤龙,真是好人。”一点一滴的工作,汇聚了赵凤龙的心血,也感动了朴实的村民。“我们村的谷子,用的好种子,只上农家肥,就是不一样!现在,在赵凤龙的努力下,人家汾阳的公司和我们签了三年(2018至2020年)的收购合同,每年都会以每斤高于市场0.2元的价格,把我们的谷子在地头全部收走。”种田好手田银平笑眯眯的,盘算起了开春的事。“有了订单收购,就不用愁销路,明年,我们计划将谷子的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那时候,村民的日子可就好过多啦;还有村里的田间路也得硬化……”在滔滔不绝的两个小时里,已把自己当成了田家山村人的赵凤龙就像讲故事一样在阐述着他的想法、做法,虽不时也有叹息,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信心与希望。
赵良琼 陈贞 杨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