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刚家村第一书记接力扶贫攻坚 共谱帮扶新篇

发稿时间:2018-11-06 14:34:07 来源: 舜网-济南日报

  刚家村整洁的街道(钱堃 摄)

  一走进商河县怀仁镇刚家村,宽阔的水泥路、整齐的路灯、漂亮的3D墙绘以及群众洋溢的笑容便映入眼帘。谁也想不到,4年前这里还是满村泥泞、建筑杂乱的贫困村。“4年前,俺们做梦也想不到,村子能变成现在这个样儿。”村民们如是说。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从贫困,到通过帮扶、引导脱贫,再到有了“自力更生”的动力和能力,怀仁镇刚家村在市委宣传部连续派驻两任“第一书记”的帮扶下,逐渐找到产业发展方向,实现了扶志与脱贫的双赢。正是有了实实在在的脱贫攻坚工程,让刚家村实现了从落后村到先进村的“蝶变”。

  帮扶先修路“破烂村”变身“美丽村”

  刚家村位于怀仁镇东南3公里,有353户、1400人,是省级贫困村、市级特困村。2014年9月起,由市委宣传部选派时任市委宣传部外宣办副主任贺伟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对口帮扶。

  帮扶之初,村内道路破损严重、排水不畅,“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当时村庄道路的真实写照。

  “原先我们村有14条将近12米宽的村路,两侧的村民经常不自觉地挤占道路,结果把路挤得只剩两三米宽,连个车都开不过去。”提起村子的过去,刚家村党支部书记刚宪营充满了无奈。

  当记者询问刚家村如何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时,刚宪营说:“这多亏了贺书记,他来了之后,带领我们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动员他们自拆违建,经过多次沟通后,最终都同意了整改意见。”

  据介绍,经过协商后,贺伟联合村“两委”将村道路内村民的300多处猪圈、厕所和100多个水泥房进行了全部拆除,而且全部是由村民无偿自拆,其间没有发生一起纠纷。去年5月,在贺伟的任期期满后,新任“第一书记”高源贵走马上任。

  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两任“第一书记”积极帮助协调有关部门,又对村内大小道路以及东西两条出村路全部进行硬化,共计投入500余万元,硬化道路9087米,实现村庄硬化道路全闭合;投资近80万元,建成覆盖全村的地下排水管网;栽植绿化苗木2300余棵,让村庄变成了“森林”村。

  探索产业出路“穷集体”告别“零收入”

  产业是扶贫的一股“活水”,发展适合的产业,不仅可以让贫困村摘掉“空壳村”的帽子,还能激发他们的造血功能,逐渐摆脱扶贫这根“拐杖”,实现永久性脱贫。

  刚家村是有名的贫困村,帮扶之前村集体收入为零,但有种植莲藕的传统。在经过与村“两委”以及村民代表沟通商议后,时任“第一书记”贺伟积极争取上级资金52万元,建成浅水藕池17个,并对外承包。项目上马后,却一直面临莲藕产量低的难题,迟迟产生不了经济效益。为了能够解决莲藕的产量问题,在市委宣传部的多次协调下,积极邀请知名莲藕种植专业户、省农科院专家现场考察。经专家指导,成功找到解决方案,为扶贫产业项目后续发展扫除一大障碍。

  高源贵介绍,有了成功的种植经验后,他们明年将在17个莲藕池全面开展种植白莲藕的产业,并把周边的树林以及闲散的土地利用起来,在此处开发出一个小型田园综合体,这样既能给村里留下产业,又能带动乡村旅游,进一步拓宽村集体收入。

  不仅如此,除了发展白莲藕产业外,去年刚家村又利用政策,争取投资40万元新建50千瓦地面光伏电站一座。电站于去年6月份顺利并网发电,享受较高的电价补贴,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7万元。

  “以前是贺书记,现在是高书记,在这两个书记的带领下,俺们村是一天一个样儿。现在尽管贺书记走了,但他依然关心我们村,经常回来查看我们村的产业发展情况。”刚宪营激动地说道。

  扶贫+扶志“贫困村”盛开“文明花”

  扶贫先要找到“穷根”,对于很多贫困户来说,这个“根”就是长久看不到希望丢掉的脱贫“志气”。所以,扶贫要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

  自高源贵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他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物质文明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同时还十分关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利用派出单位的职能优势,大力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持续提升村庄文明程度,让文明在刚家村蔚然成风。

  在刚家村村内主干道旁的墙面上,绘满了3D墙绘,这些墙绘的内容都是由高源贵亲自设计的,共分为农耕文化、传统道德、现代农业等主题。在村内的每一个电线杆上,也都设置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栏。

  同时,在本村有线电视用户主页设置专栏,上传了“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群众身边先进典型事迹、有关文艺作品等,大力宣传移风易俗、传统文化,让文明之风吹进每家每户。

  “下一步,我要把村里的一块闲散地利用起来,建个小广场,让村民有个休闲去处。还要联系全市知名幼儿园和村幼儿园开展共建……”谈起未来的工作打算,高源贵滔滔不绝,全然忘了自己的孩子上幼儿园无法照顾,母亲身体不好时常吃药,爱人因压力大时常犯胃病。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上承担着刚家村1400名群众奔小康的美好愿望。“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重任在肩,必将砥砺前行。”高源贵如是说。 (本报记者 钱堃)

责任编辑:杨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