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随笔之遇见黄家梁
发稿时间:2019-05-08 14:53:00 来源: 第一书记网
完成案头文椟已是下午三四点钟了,起身出院,透透气。天虽不晴朗,但内心却很轻松,一种疲惫过后的轻松。此时,我不需要狂欢,只想安静地散步。
黄家梁村东高西低,人们主要在西边居住,越往东人口越少,见面说话的可能就越小。于是,我选择了向村东走。
黄家梁的景色。作者供图
路过老田家,透过低矮的墙头看到老田正在移栽一棵小树,因为风大,老田顾东顾不上西,手忙脚乱。我忍不住就上前搭了把手,闲聊了几句,然后出院继续向前漫步。
沿着村东南北走向的水泥路走了不远,忽然发现,左侧近三米高的土台出现了局部崩塌,断层中间部位有大块的砾石,也有几块陶片和瓷片,忍不住就上前看个仔细。
出现砾石的地方距离土台顶比我的身高还要高出许多,目测至少有两米多。如此深的地方出现陶片、瓷片,说明这里是一片人类活动的遗存无疑。
这倒是引起了我的好奇,第一时间与历史对话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事。今天,不妨试上一试,看看会有什么奇遇。挖出瓷片仔细端详,外侧深绛色、里侧灰白色(我对颜色不太敏感,暂且如此称谓吧)。这是碗的残片,从瓷片的纹饰和制作工艺看,历史已很久远,最少可以追溯到明代。
正在仔细琢磨着,相熟的村民碰巧路过。他给我简单介绍了他所知道的前前后后。原来,这里是黄家梁村的旧址,四十年前人们开始往下搬迁,富裕人家搬得早些,条件差的就晚些,二十年前基本搬迁完毕。
但是,两米厚土层下的事,他就说不清了。他虽说不清,但,文物会说话,事情的原委在我心里已基本清晰。
既然,他指明了这是黄家梁的旧址,那么,我就不妨仔细打量一下这个曾经的黄家梁。
晚霞撒上山坡时,我已完成对所有旧址的勘察,收获多多。几片屋顶用的灰色板瓦和一堆生活用瓷瓷片已经满抱。
?生活用瓷有地表的,有浅土层的,也有深土层的。从瓷片分析,时间跨度也较大,有明清的,也有民国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也有。
?从土层和瓷片来看,基本可以断定,黄家梁村民已在此繁衍生息了几百年。这一片黄沙既滋养了黄家梁村民,也让黄家梁村民受尽苦难。故土难离是一种深爱,寸步迁徙也未尝不是受难的例证。活着,本来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这一片荒草遍生的土地是村民集体的乡愁,但是,为什么几乎不见他们提起?或许,他们已把它深埋心底,一如深埋地下的旧址,只是不经意间闪露一下。或许,他们全部的心思正在慢慢品味幸福的新生活。
历史的风云已划过历史的天空,全无踪迹,留下的只是无限的怅惘和黄羊山上皴裂的皱纹,雁阵南去的哀歌似乎又在耳旁慢慢响起……
终有一天,我们也将老去,也将成为黄土层里的积淀。我们是希望后代无忧地生活呢?还是希望他们时不时地把我们想起?
面对着老去的黄家梁,我,不由地深鞠一躬。
河北师大驻宣化区黄家梁村扶贫队员 刘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