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沃野千里舒展乡村振兴画卷

发稿时间:2019-09-29 00:00:00 来源: 河南日报

  航拍的鄢陵建业绿色基地牛原摄

  美丽经济绽放的鄢陵县马坊镇汪楼村牛原摄

  禹州市鸠山镇天垌村

  游客在鄢陵永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摘油桃

  禹州市鸠山镇魏井村牛原摄

  □本报记者 董学彦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烜

  每逢周末,禹州市神垕古镇都是游人如织,天南海北的游客在小巷里流连,在老宅前驻足,游古镇、看开窑、买钧瓷,兴致勃勃;在国家级古村落扒村,来自郑州、洛阳、开封的游客络绎不绝,人们穿梭于明清民居建筑群,行走在青苔石板路上,鉴宝、赏瓷、看古玩,热闹非凡。

  传统的街区、独特的民居,成为留住乡愁的“许昌记忆”,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许昌千里沃野,生机勃勃,一幅美丽画卷徐徐展开:一条条道路宽阔整洁,一排排房屋规划有序,一个个庭院卫生干净,一处处游园绿意葱茏,一张张笑脸洋溢幸福……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许昌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激发乡村活力、扮靓美好家园,连续两年在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年度考核中位居第一。

  许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何以走在全省前列?他们怎样让青山绿水留住美丽乡愁?

  产业带动——壮乡村振兴之骨

  两年前,许昌市建安区小召乡朱庄村推广白灵菇大棚种植时,56岁的“田把式”赵永涛虽感兴趣,却也有后顾之忧:咱不懂技术,种蘑菇能成功吗?万一卖不出去咋办?

  “菌种由公司免费提供、技术方面给予全程指导、产品由我们负责回收。”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公司技术员王天林的上门解答,打消了他的顾虑。

  9月17日,尝到“甜头”的赵永涛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一个大棚能种1万根菌棒,一根能挣4元钱。一年下来,把白灵菇卖回公司就能收入4万元,顶得上过去4年种地的收入。”

  在朱庄村等地,联排搭建的一个个白灵菇大棚,孕育着菇农发展致富的希望,成了村民心中的“聚宝盆”。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大笔资金投入,需要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单靠农户个体的力量,很难实现这样的跨越。”世纪香食用菌公司董事长李彦增说,这就需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把前方市场与后方生产农户“连通”起来,让产业旺起来、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如今,世纪香食用菌公司的食用菌产品出口到东南亚、欧美等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不但“走出去”在俄罗斯建立了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还在河街乡柿张村等20多个贫困村建立了食用菌扶贫基地,直接带动周边近万户菇农增收致富。

  走进建安区陈曹乡尚庄10万亩高标准农田里,尚庄村村民尚水旺拿出一张卡,在通电机井上一刷,一个臂长300米、自带行走装置的全自动喷灌机缓缓移动,将细密的水雾均匀地喷洒到农田里。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种了一辈子地的尚水旺,做梦也想不到这片靠天吃饭的内涝盐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大粮仓。

  乡村振兴,需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去年以来,许昌市新建高标准粮田10.9万亩,累计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8万亩,成为全国平原井灌区连片规模最大、技术集成度最高的节水灌溉示范区。

  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许昌市打造了世纪香食用菌、盛田农业、质源豆腐、恒天然肉牛、兆丰种业等20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以禹州为中心,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2万亩,年产量达15万吨;以襄城为中心,建设高标准现代烟草示范园区,全市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烟农亩均年收入4000元;以鄢陵为中心发展花木产业,全市花木种植面积近100万亩,年产值突破100亿元。

  9月15日,位于鄢陵县的建业绿色基地内人潮涌动,来自荷兰、丹麦的十多种高端花卉姹紫嫣红,几十元一盆的鲜切花卖得正火。千亩花海,四季赏花,去年一年基地接待游客达到了30万人次。

  在拉长农业链条的过程中,许昌着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借助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机遇,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全市像建业绿色基地一样的千亩以上都市生态农业园有21家;依托鄢陵花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成了五彩大地观光休闲度假区等10多个生态旅游观光项目,推动着花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打造禹州大鸿寨山地游等8条乡村旅游线路、神垕古镇等6个乡村旅游项目,带动一批村庄吃上“旅游饭”。

  眼下,“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生态+农业”项目在许昌乡村遍地开花,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三产融合的产业优势。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在鄢陵县8个花木核心产区,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是全省农民人均水平的两倍还多。

  环境提升——塑乡村振兴之形

  在禹州市文殊镇陈南村,白墙红瓦,房屋整齐划一,路边的红叶石楠鲜艳夺目,格桑花盛开,煞是美丽。在这个依山而建的村子里,路面干净整洁,每家院落门口都放有一个绿色的垃圾桶,每天村中的保洁员定时将垃圾清走。抬眼向东望去,山岭上种着漫山遍野的核桃树,层层叠叠的绿叶将山坡装点得青翠欲滴,一派美好的田园景色。

  从普遍存在的“脏乱差”,到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地”,陈南村的华丽转身所凭何力?细数措施,既有旅游村的特色塑造,又有“绣花”功夫的细节掌控。

  近年来,许昌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聚焦群众最关心、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全市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突出规划引领。许昌市把编制规划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立足各村风貌特色,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品”,打造了一批具备“生态文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等特色的示范村庄,通过典型引路,连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群,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雁阵效应”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特色品牌。

  抓住关键问题。针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难题,许昌市采取“户投放、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垃圾由保洁员从各家各户收集过来,分拣、分类处理后,集中转运至城区进行无害化处理。为实现农村环境卫生跨越式发展,许昌市实行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各级政府不再担任垃圾清运的“运动员”,而是担任实施监督管理“裁判员”,“小政府、大市场”,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

  组织保障到位。许昌市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通过安排财政资金、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争取美丽乡村奖补资金等途径,累计整合资金逾20亿元;对达标的美丽乡村和美丽乡村群予以表彰奖励,对落后者予以曝光,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如今的许昌乡村,绿意浓了、空气好了、蓝天多了、乡村美了、干部群众关系更加密切了,实现了“一举多效、全盘激活”的发展目标。全市2197个行政村中,有改善人居环境达标村1289个、改善人居环境示范村592个,5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

  文化引领——铸乡村振兴之魂

  “孝为先,义为根”,这是鄢陵县大马镇义女社区的乡风文明歌。这个因春秋时期舍己为人的鲁义女而得名的农村社区,以乡风文明建设为重点,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突破口,倡导举孝兴廉、诚实守信、担当责任的“义女精神”,增强了社区群众的情感凝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离不开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近年来,许昌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把文明风尚、家风建设、健康文化有机融入美丽家园建设。

  在禹州市鸿畅镇李金寨村,村民谷红霞热情地邀请记者到她“四世同堂”的家里坐一坐。在她家里,各处都收拾得干净利落,尤其是4本红色荣誉证书,被摆放在客厅显眼位置,上面印着的是禹州市、鸿畅镇等对这个“摆放有序整齐美、卫生清洁环境美、花木茂盛绿化美、身心健康生活美、文明风尚和谐美”的“五美示范庭院”的表彰词。

  李金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孝伟介绍,“五美示范庭院”评比表彰活动,采取“分级评选、动态管理”办法,村里评选后报给乡镇,乡镇优中选优报到市里,评选成功后命名;对出现“滑坡”的家庭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摘掉牌子。目前,全村已实现了“五美示范庭院”全覆盖。

  为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许昌市建成乡级文化站103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2100多个,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全市累计设立孝善理事会1180个,设立孝善基金乡镇75个,覆盖行政村2087个,覆盖率达95%。

  “习近平总书记说:‘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这为我们提供了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表示,“我们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发展方式,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

  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许昌活力无限,风景正好。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