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贵州长顺驻村第一书记与他的七张床

发稿时间:2019-10-08 08:40:04 来源: 中新网

  图为韦健走访村民家中了解情况。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10月7日电 题:贵州长顺驻村第一书记与他的七张床

  记者 袁超

  10月,贵州的早晨让人略感寒冷。6日一大早,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鼓扬镇岩上村,驻村第一书记韦健和农户们站在蔬菜冷库基地门口,眼睛朝着对面的山头望去。“来了!来了!快准备!”两辆货车缓缓驶入,顿时,让韦健和农户们忙碌起来,今天的这批蔬菜是要发往香港。

  图为岩上村一隅。 袁超 摄

  “全是精品,这些蔬菜都是通过冷链车拉到广州,再经过广州越秀区江南市场按标准挑选出上上精品后发往香港,没被“选中”的蔬菜就在当地由广州市场销售。”为了能够让基地的蔬菜个个入选,韦健基本上一夜未眠,从蔬菜采摘到分类装篮,再到进入冷库,他都参与其中。韦健介绍,农户们种植的蔬菜运到广州后,要在广州市场上先进行一次筛选,挑选出好的蔬菜才能卖到香港。“能够选入到香港的蔬菜价格要贵一点,农户也可以赚得多一点。”

  一个小时后,满载着韦健希望的货车驶向广州。抽出了空闲的时间,韦健才带着记者到村办公室接受采访。

  图为韦健带领村民购牛。受访者供图

  2015年3月,被派任为长顺县鼓扬镇岩上村驻村第一书记的韦健身着西装,脚穿皮鞋来到了岩上村,就是这样的一身正式的装扮,让他在进村的过程中吃尽苦头。“有个组叫磨约组,当时还没有通路,得走一段路,泥泞小路配皮鞋,我是一路滑着进村的,村民们都乐了。”韦健告诉记者,虽然进村路上闹了不少笑话,但是当他进村看到一间又一间破旧的瓦木房、村民们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时,倍感工作的压力和必须完成好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为了方便走山路,韦健请爱人从县城送来了3双解放鞋,扔掉皮鞋,换上解放鞋,韦健准备大干一场。“电脑上村民们的资料太过于片面,这不利于我开展工作。”韦健始终坚信,要脱贫,必须得一步一步走。花了近2个月的时间,韦健走访完岩上村的每家每户,并对贫困户进行了健档立户。而在走访中,韦健耳边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想发展产业。

  图为韦健平日里所穿的工作服。 袁超 摄

  “老百姓想发展产业,这是好事!有产业,才能更好地脱贫致富。”2016年,依托于村里仅有的几户养牛户,韦健开始带领着36户贫困户做起了养牛产业。可是在动员大会上,韦健吃了个闭门羹。“通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进行量化,按每户2万元入股到合作社,这是个大数目,村民们很谨慎,不懂技术,怕钱打了水漂。”韦健介绍,为打消村民的顾虑,他带着贫困户从村里一路打听,去往成效显著的养牛场实地学习,从技术到管理再到经营,每个环节韦健都不错过。

  那个时候,牛成为了村民们的致富希望。为了能够让希望“开花结果”,韦健索性把“家”安置到了牛棚里,一住就是一年多。“得时刻观察牛的身体情况,有时候牛要生产,也得守着,住在一起方便些。”从那个时候起,当地村民给韦健起了个外号:“牛棚”书记。

  图为岩上村蔬菜基地的冷库,村民正在挑选蔬菜。 袁超 摄

  韦健是长顺县教育局选派的一名驻村干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发展产业来说,他是个“门外汉”。为了能从“门外汉”变成“门内汉”,他一有时间就开着车到邻县去学习怎样做产业怎样发展产业,“痴迷”到路过家门口都忘记停下来看看孩子和老婆。“韦书记每天吃饭都来得很晚,他特别爱‘剩饭’。”食堂钟小秋告诉记者:“‘剩饭’的原因是,由于韦书记正在吃着饭时,经常接到电话,有向他汇报工作的、有村民需要他去解决问题的、有要推荐产品,需要马上去实地拍个图片发给客户的……他只好放下放饭碗去忙工作。”

  除了发展产业,村里大大小小的琐事都需要韦健去张罗,为了方便工作,韦健在经常工作的地方给自己搭建了一张床,也算是一个“家”。“有时候村民去办公室,去我的住处还不一定找得到我。”为了方便村民联系,韦健始终身披一件红色马甲,在马甲的背后,除了印有他的名字,最重要的是印上了他的电话号码。

  “村民经常和我开玩笑,说我是村里最‘有钱’的,因为我‘家’最多。”韦健向记者细数了他所谓的‘家’,也就是能睡觉的床:牛棚、学校、种植基地、村支书家里、村主任家里、村副主任家里,还有一个是村里安排给他的家。这就是他的七张床。“有了可以落脚的地方,一是可以便于工作,二是工作再晚也不用担心。饿了,吃碗泡面;累了,发个朋友圈,‘求’安慰。”韦健向记者打趣道。

  图为岩上村蔬菜基地。 袁超 摄

  蔬菜产业、养牛产业、绿壳蛋鸡产业、黑毛猪产业、旅游产业……就是这样一个跟自己较劲儿的人,通过两年时间,让藏在深山里的岩上村发展起了10余个产业,同时,村里还办起了幼儿园。产业发展起来了,有了一定的成效,村民收入也逐年增长,到目前,村民的年均纯收入8000余元。2017年年底,岩上村从贫困村出列,正式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从2015年到2017年,2年的驻村扶贫,按规定,韦健应该离开岩上村,回到他的教育岗位。可是,村民们集体联名向上请愿,要求韦健继续在岩上村再干两年,这一干就是5年。

  岩上村脱贫了,可韦健还是不能停下脚步。村里的产业发展势头好,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来发展。韦健告诉记者:虽然岩上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是怎样才能让村民的收入不减,能稳得住,能持续发展,这是他现在思考的重要问题。

  为了不让村民在致富的道路上“掉链子”,韦健对村里的产业抓得更紧了,每天都会花上4、5个小时到各个产业基地去检查,在韦健的带领下,村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不少村民已从只会种地的农户变成了懂经营会产业的能人。

  行走岩上村,拔地而起的是一座座三层小洋房,门前种植着各式花朵,伴着秋日的阳光,一幅田园秋日图被勾勒出来。而在岩上村的蔬菜基地里,村民正在忙碌着,蔬菜基地冷链的厂房里,“脱贫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标。”12个字显得格外的醒目。

  和韦健一样,中国无数的驻村干部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洒满汗水,付出艰辛,有的忘我工作倒在了扶贫攻坚的路上……这样的付出,换来的是一张张让世界为之惊叹的成绩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末的97.5%下降至2018年的1.7%;最近6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00多万人,每年减贫规模均超过1200万人。

  “贵州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这句话深深烙印在贵州每个扶贫干部的心里。从肩挑背驮送邮件到快递直达家门口,从扯着天线打电话到4G网络全覆盖,从村口聊天到家里追剧……贵州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完)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