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乡的汉族第一书记:曾为贫困户心酸,今为脱贫成果高兴
发稿时间:2019-11-27 08:49:10 来源: 中新网
图为驻村“第一书记”刘家福(右二)谋划扶贫工作。(资料图) 尖宣 摄
“从早晨上班直到夜里23点,工作队的成员都连续工作一周,深怕怠慢了这份责任”
图为驻村“第一书记”刘家福宣讲扶贫政策。(资料图) 尖宣 摄
“近期的重点工作就是综合治理。临近中午,工作队成员把从镇上买的牛肉煮上、水萝卜拌上,大家觉得是一件开心的事”
……
这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镇尕布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家福工作日记中的部分内容。他说,脱贫攻坚是人生“大舞台”,“让村民们都过上好日子,我的辛苦和付出就很值得”。
2016年1月,43岁的刘家福到坎布拉镇尕布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曾是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李家峡发电分公司综合部副主任、经营部负责人、工会主席。从“坐在办公室”到“深入农牧区”,刘家福感慨,几年下来,可回味的事儿太多,“贫困户的境遇常常让我感到心酸,脱贫的成果也会让我感到高兴。”
“一到村里,第一件事就是到村民家里,到田间地头,摸情况、搞调研……”刘家福说,“就怕漏掉真正的贫困人员,要把最真实的情况反映出来,把国家的政策讲清楚。”
图为刘家福发起的爱心助学活动。(资料图) 尖宣 摄
对于“听得懂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的宣讲,村里贫困户王明海说,“刘书记耐心得很,我们没文化听不懂,他不嫌麻烦,一遍遍解释。”
尕布村是以藏族为主要人口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村。全村225户850人,贫困户56户192人,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尕布村地域广且住户分散,最初,刘家福和工作组成员走访入户,每天的行程都在10公里以上。
摸清家底,刘家福和工作组对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户制定了一户一册、一村一册的帮扶方案。
“书记,我们想搞个射箭赛、篮球赛,帮扶单位给点钱吧!”2016年2月,村民向刘家福开口了。
“大家还是觉得,帮扶单位就应该要啥给啥,什么都该包办。”刘家福婉拒,但他认识到,“一定要把等、靠、要的思想解决掉”。
作为第一书记,刘家福认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关键,得把抓党建和促脱贫紧密融合,“要把党组织的旗帜树起来,把党员身份亮出来。”
结合坎布拉镇打造“青海省第一批特色小镇”规划,以及尕布村村民对改善村庄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的迫切愿望,刘家福和工作组争取多方项目和资金支持,村里已经大变样。
“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残疾人和儿童。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刚开始掀起脱贫攻坚战那会,甚至还有很多人家上不起学。”刘家福说。
一天晚上,刘家福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贫困户王明海说:“刘书记,我实在是走投无路,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原来,王明海的二儿子桑杰扎西考上了大学,但家里已是举债累累,实在无力供孩子上学。
“这个人我太熟悉了。”刘家福说,王明海早先被烧伤,认定为一级残疾,双手烧伤非常严重,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
当刘家福代表李家峡发电分公司全体员工将3000元助学资金交到王明海手里时,王明海眼里浸满了泪水,激动得双手颤抖。
尕布村产业结构单一,多数民众无致富技术,外出务工也只能干苦力活,收入低。
该怎么办呢?通过一段时间的冥思苦想,刘家福认为,“只有发展产业才是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
出点子,想办法,刘家福鼓励村民扩大规模,发展蔬菜大棚种植。如今,大棚蔬菜种植在村里发展了起来,村民们还自发带头搞生猪养殖、苗木种植。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刘家福帮助重点贫困户进行就业安置。如今,尕布村有8户9人在李家峡发电分公司从事保洁绿化、机电维修、生活区保安等工作。
通过扶贫各项措施的推进,刘家福渐渐发现大家对扶贫有了观念上的转变,对脱贫充满信心。而对于刘家福,他说还要继续投入到充实忙碌且信心满满的脱贫攻坚第一线。(作者 尖宣 张添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