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四川这名驻村第一书记“立体”扶贫

发稿时间:2020-05-18 08:23:32 来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5月7日12时,在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珙泉镇永福村五社,遍坡的桑树在正午的阳光下贪婪地舒展着腰肢,大片大片绿油油的桑叶,长势喜人。当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和永福村驻村第一书记游刚来到蚕桑养殖基地时,村民李孝根正与同伴们忙着给蚕换桑叶。在大棚内,李孝根和游刚介绍了这个昔日贫困村的蜕变。

  永福村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有建卡贫困户78户,共292人。2018年4月,原宜宾市质监局人事科科长游刚派驻到永福村担任第一书记。2018年底,永福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去年12月,该村被省委宣传部、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联合评为四川省2019年“文化扶贫示范村”。

  游刚在农户的养殖大棚里查看。

  “村企联姻”

  破解脱贫产业瓶颈

  在李孝根的蚕桑养殖基地,养殖大棚门前“人均一亩桑,脱贫奔小康”的标语格外醒目。李孝根介绍,他的大棚里共有八户村民一起养殖蚕桑。此前他们的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现在户平均年收入达30000余元。

  这些农户收入的提升,既有李孝根主动担当,给其他村民提供蚕种,手把手教学养殖技术,提高农户养殖积极性的推动,也有游刚担任第一书记后,“村企联姻”破解脱贫产业瓶颈的功劳。

  游刚担任第一书记后,第一时间全面了解村子产业发展情况,抓住“两新联百村,党建助振兴”这一活动载体,积极对接珙县的丝绸公司,通过“企业赞助+村级产业资金投入”方式,筹资近100万元,修建1000平方米工厂化养蚕大棚3个。

  截至目前,永福村发展蚕桑达2000余亩,养蚕农户90余户,蚕桑年产值超过350万元。其中40余户贫困户通过养蚕,户均增收2万余元。

  完善基础

  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这方面,游刚和驻村干部们没少下功夫。

  当天,记者在永福村党群服务中心看到,人社服务窗口、卫生室、图书预览室、篮球场、健身器材等,方便群众办事、就医和娱乐休闲的设施配备齐全。

  游刚说,自到村里扶贫以来,他们想办法改善新建村道、蓄水池、村文化活动广场、垃圾库、安装路灯、村社宣传公示栏等,同时完成贫困户易地搬迁、危房改造,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今年56岁的周世刚便是危房改造的受益人之一。他是永福村三社一个贫困户,自小残疾,行动不便,孤身居住在不足50平方米的土墙瓦房内。游刚和扶贫干部们得知他的情况后,迅速帮助他修缮房屋。如今,周世刚家的泥土墙变成了砖墙,还用上了冰箱和电视。

  文化扶贫

  充实村民精神文化

  除了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扶贫工作在永福村也没有落下。

  7日下午,游刚一走进院坝,周世刚便兴奋地上前拉着他去看自己新养殖的50多只小鸡,介绍近来的生活状况。

  据介绍,曾经仅靠卖菜为生的周世刚在游刚等人的帮助下,自从大胆养殖土鸡以来,年收入从1000多元涨到如今的6000多元。为此,周世刚一直心怀感恩,并通过努力,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永福村通过坚持物质脱贫、精神脱贫、形象脱贫同步推进,修建感恩主题文化广场、举办二十四节气之“立夏”文化专题活动、举行农户“四好家庭”评选活动等一个个文化扶贫工作,让村民精神文化得到了极大充实。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