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三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金银花情结

发稿时间:2020-06-11 09:47:00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5年8月,张武军看到的闫家村,是漫天遍野的荒凉、凹凸不平的一垄垄苞谷地,因天旱只长到20公分高的麦子,在田里直愣愣杵着;2020年5月,王敬涛眼前的闫家村,拥有金银花产业扶贫示范园3700亩,年收入1200万元。金银花茶加工产年产2万斤,系列产品年产值1000万元。原先村委会旁的一片荒地上,建筑面积2900平米的金银花农产展销研发服务中心拔地而起,金银花小镇已初具规模。

  五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后选派张武军、鞠波、王敬涛接续担任国家贫困县蒲城县尧山镇闫家村驻村第一书记。三位第一书记接好扶贫接力棒,当好乡亲的“家里人”、党建发展的“领路人”、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大力推进金银花产业发展,用心谱写了闫家村致富新篇章。

  第一棒:破解闫家村“贫困密码” 

  2015年6月,张武军接到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前往学校对口扶贫的蒲城县闫家村担任第一书记。“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是他此行的四大任务。

  张武军身处的是刚刚由原闫家村和贝阳村组成的新闫家村。一时间,扶贫不力、人事纠葛、村村矛盾、发展迷失等种种遗留的和现实的问题一齐向他扑来。巨大的压力反倒激发了张武军骨子里的韧劲,他把抓党建、聚民心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心齐了,干事的劲儿便足了!”

  密码学博士出身的张武军,摸村情、察民情,以党建带动、以产业化解村村隔阂,找到了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法宝”——金银花产业,破解了闫家村的“贫困密码”。

  从前的闫家村,村民主要从事种养植、运输和务工,70%以上收入来自发展不一的种养殖业,收入有限。“喜阳耐旱的金银花几乎全年开花,盛花期亩产干花200斤,每斤60块左右。经济效益是种麦子、苞谷完全不能比的。”

  张武军带着闫家村村干部跑遍了全国金银花主产区,结合村子地域实际,考察引进了特色中药材金银花种植项目,建成金银花茶厂,成立电子商务销售团队,还邀请西安设计院的朋友给园区绘制了万亩金银花规划方案,确立了以金银花种植为主,依托五陵景区,打造金银花采摘文化旅游品牌的发展路子。

  金银花产业的发展,首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收入问题。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将产业进行公司化运营,通过“三变”改革,进行农村集体产权所有制改革,村里流转了近万亩土地进行规模化金银花种植,农民不仅每年可以收到土地租金,还可参与种植收益分红。一批壮劳力、技术人员被发展势头所吸引,回流加入到家乡发展的队伍中。

  “不久的将来,这片原本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将有万亩金银花飘香,一、二、三产同步发展,金银花种植、加工,制成药品、食品、饮品,并结合旅游业,发展农家乐、体验采茶、亲试焙烘、窑洞宾馆等,将为闫家村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张武军脑中的图景,如今正一步步实现。

  两年多过去,闫家村从县里有名的“困难户”一跃成为全县脱贫榜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示范村,其自主发展的金银花产业更成为全县产业脱贫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2017年初,因在“第一书记”岗位上的突出表现,张武军被调往蒲城县任挂职副县长。

  第二棒:紧抓产业助脱贫 

  致富的大门已经敞开,如何提档升级脱贫产业,让乡亲们的致富路走得更稳更远,是学校派驻闫家村第二位“第一书记”鞠波突破的关键环节。

  鞠波于2017年1月来到闫家村。彼时,全村9600亩地中,有2300亩种植了金银花。村里广泛种植的“四季花”品种,每年5月上旬到10月,开花四到五茬。虽然收益不错,但人力成本投入太大。为解决乡亲们因人力跟不上而导致种植规模受限的烦恼,鞠波决心大力推广花期短、产量高的新品种“北花一号”。

  “北花一号”是村里2016年从山东引进的新品种,由于一株苗子要3块钱,价格较高,大部分村民不愿栽种。

  2017年5月,村上试种的10亩“北花一号”进入开花期。虽然花期只持续了20天,产量却一点也不低。试种成功了,鞠波心里乐开了花。逢人就讲,还拉着一拨拨村民到地里看。看着实实在在的收成,又体验了现场采摘,村民们主动种起了“北花一号”,一批原先对种植金银花不感兴趣的村民也加入了种植行列。

  了解到不少贫困户有种植意愿,鞠波向学校争取了14.4万元,为82户贫困户每户免费发放880株种苗。70多岁的贫困户皇玉林是新品种的受益者。880棵种苗可以种两亩地,加上他原先种植金银花的1亩4分地,一共3亩4分地,皇玉林又找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领了5亩地的种苗。第二年,进入开花季仅仅两个月,“种植大户”皇玉林就当上了“万元户”。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皇玉林的干劲更大了。

  为提升村里的金银花加工能力,鞠波协调学校扶贫款8万元,为村里增加了两套烘干设备;又协调学校投资40万元,给村里建了650平方米蓄水池,让乡亲们旱涝保收。到2018年底,闫家村金银花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3700亩,亩均收入2000元左右,全村金银花和苗木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16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不足4000元增长到2018年的16500元。

  第三棒:巩固成果奔小康 

  2019年1月1日,学校选派王敬涛同志接替鞠波担任驻闫家村第一书记,压茬交接。2019年6月26日,他正式担任驻闫家村第一书记。

  遍访全村贫困户是王敬涛驻村头一件事。吃住在村、工作到户,王敬涛坚信“唱”得再好不如干得实在,在田间地头访民意,在群众家中讲政策,渐渐地,村民口中的“外来人”变成“我们村的王书记”。通过发展种植金银花产业,闫家村已从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成了致富的明星村。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高金银花的效益,打造集种植、深加工、生态旅游为一体的金银花产业链,是王敬涛的首要目标。

  王敬涛与村干部到全国金银花主产区多方考察,引进适合渭北生长、产量高、抗病性强的金银花新品种,利用帮扶资金建设扶贫车间,扩大村集体金银花茶叶厂规模,开发了金银花纯净水、金银花酒等新产品。他还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建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尧山镇电商培训室,培训乡村电商,助力农产品销售。

  新冠疫情暴发给今年的春节蒙上一丝灰色。大年初一,前一天下午刚返回西安家中的王敬涛,放心不下村里的群众,又匆匆返回闫家村。

  面对村民防护意识淡薄、村里防护物资不足,尤其是春节期间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疫情防控面临严重挑战的情况,王敬涛提出要充分发挥“四支队伍”临时党支部作用,对全村实施网格化管理,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主动担起网格长、网格员职责。同时,号召入党积极分子和返乡大学生组成志愿者队伍,展开排查、测量体温、信息报送、心理疏导和困难服务等工作,筑起了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脱贫攻坚的“领路人”变成了疫情防控下的“守护者”。

  在王敬涛的宣传引导下,全村党员干部群众300余人为湖北省人民医院捐款25000元,还捐赠一批金银花茶送到蒲城县医院和中医院。

  工作之余,王敬涛没事就去老乡家聊聊拉家常,了解村民需求。由于与村书记同姓,大家都叫亲切地叫他“小王书记”。

  “两个王书记都是好人,带领大家种金银花过上好日子。”已成功脱贫的村民王五成说。

  “现在重点是巩固扶贫成果,进一步将闫家村建成‘产业优势明显、村容村貌整洁、文明幸福安康、基础设施完善、服务配套齐全、管理民主规范’的富裕乡村、文明乡村、美丽乡村!”王敬涛对闫家村的美丽明天坚信不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冯丽 通讯员 付一枫)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