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一位贫困村“第一书记”的坚守

发稿时间:2021-03-16 09:34:00 来源: 海东日报

  坐落在海拔2800米山顶上的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东拉卡村,属于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曾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如今,这里邻街相望高标准的崭新社区和特色小区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卷呈现在化隆大地上,村子几代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还要从2015年说起。

  2015年10月,从中央、省、市州、县区四级选派的“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陆续进驻青海1266个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藏族干部辛彭也是在那时从青海省委办公厅来到东拉卡村担任“第一书记”。

  ◆东拉卡永远是您的家

  说到工作的变动,辛彭有些哽咽,他难以割舍这里的乡亲们,因为在这三年时间里,他与东拉卡村的乡亲们同吃住共进退,大家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借力新型农村社区,实行易地扶贫搬迁,为东拉卡村探索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新型农村社区”的新路子,并以人口集聚、资源集中、产业集约模式,助推东拉卡村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善。

  临别的那一天,东拉卡村全村的百姓和镇上的干部伫立雨中,向即将离任的辛彭挥泪告别。锦旗上,“您帮我们搬出了大山,东拉卡永远是您的家”藏汉两文滚烫的金字,贴切地映照着辛彭这一路一心为民的坚守与坚持。

  辛彭回忆起刚到东拉卡村时的样子,那些艰辛至今历历在目。

  东拉卡村离最近的乡镇扎巴镇20公里,从上空俯瞰,村民住房依山形错落而建,地形地貌沟壑纵横。照辛彭的话说,全村的情况用21个字就可以概括:走路难、上学难、吃水难、看病难、就业难、娶妻难、通信难。

  驻村伊始,辛彭和队员骑摩托车加步行,走遍了全村和邻村的每一道沟叉山脊。他从全村60户268人中精准筛选出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70人。

  黄河就在眼前,可是吃不上水;下了雪,大人们打着手电筒在前头扫,孩子们拉着小手在身后跟,摸黑下山上学需要1个小时;没有硬化路的时候、雪下得大了、家里老人有个急病,只能等着……一个个故事深深刺痛着辛彭的心。

  面对着一个个贫困引发的难题,辛彭焦急得整宿睡不着觉,可村里通讯差,他想把这些故事讲给别人听,还得爬到房顶、山梁上去找信号。

  ◆下活团结创新的一盘棋

  靠什么手段帮扶这些贫困户?怎样才能挖了他们的“穷根”?面对繁琐复杂的精准扶贫工作,迷茫的辛彭总是愁容满面,夜不成寐。

  他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在思考靠什么手段才能为老百姓谋幸福。扎巴镇地处张(掖)汶川高速要冲,是化隆县的门户镇。经过理性科学的研判谋划,在辛彭的脑海深处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拔寨攻城”。

  说干就干,辛彭开始联合联动村情贫情相近、由省委办公厅帮扶的洛乎藏村实施整村搬迁,推进商住一体建设,培育产业、资产收益、商务扶贫等多措并举,既打整体仗和主动仗,更注重组合拳和借力拳。在此基础上,借力扎巴镇新型农村社区项目,探索创新出一条“易地扶贫搬迁+新型农村社区”的新路子,符合省委省政府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向城镇集中的政策设计,旨在美丽乡镇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发展。

  通过理性制定出把两个村的整村搬迁项目打造成“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的样板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社区、节能环保绿色的智慧社区、富裕文明美丽的小康社区”的奋斗目标后,辛彭又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对接整合项目资金、协调服务抓好落实,仅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18栋商住楼就拔地而起。

  至此,规划投资1.08亿元、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一个像西宁城里一样邻街相望的高标准的崭新社区、特色小区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卷呈现在化隆大地上,163户1008人(其中24户64人选择自主安置)已全部迁入新居,东拉卡村和洛乎藏村两个村子几代人的命运从此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趟出和衷共济的一条路

  “辛书记”在化隆县乃至海东市都是一个响亮的名号,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两个工作队以村庄为策源地,三年奔袭十万公里,跑遍了省市县各有关部门。连续两年指导帮助县指挥部高质量完成了总结提炼精准扶贫化隆经验的工作任务,与县乡各级干部、扎巴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朋友多了路好走,给人的印象,辛彭朋友多、门路广。

  记者问他下乡闲暇之余喜欢干什么,他风趣地说道:“翻看手机里2000多个联系人的通讯录,给朋友们‘添麻烦’,给老百姓办事情。朋友嘛,不经常联系,感情就淡了。”

  掐着指头算了算,辛彭三年争取的各类援助资金及物资折合人民币200余万元。

  联系江苏南通铁人集团无偿援助50万元,该集团董事长黄承斌在电话里说:“你只要告诉我钱花到哪里了就行,我相信你辛彭。”联合中国地质大学争取的中国教育基金会援助资金50万元,用于化隆三所中学、扎巴三所小学实施煤改电供暖项目建设。联系江苏省苏州市东沙湖工业园区15家中外企业结对帮扶东拉卡村贫困户,每户援助9000元。联系省民政厅、红十字会,以及西宁河南商会等援助村民面粉、帐篷和学习、医药用品等各类物资……

  ◆捧着手留余香的一颗心

  马伊莉,一个人穷志不穷的回族贫困大学生,她和母亲相依为命。虽然她不是东拉卡村的学生,但辛彭知道她的事迹后,当即协调爱心企业家资助2万余元,一路扶持和鼓励着她。

  马伊莉也不负众望,争气地从全国72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出了第3名的好成绩,被中国东方航空云南公司录用,成为化隆的第一位回族空姐。她像标杆一样,在当地引领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新风尚。

  马伊莉母女专门为辛彭送来一面锦旗:“高行助学寄深情、不做大官做大事、芳名千古永不朽。”

  回到原单位后,辛彭作为机关事务处处长,承担着省委办公厅定点扶贫工作的协调办理工作。“重操旧业”的他,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优势,联系省工商联、省生态环境厅、西宁女企业家协会、南通铁人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为大拉曲村、东拉卡村、洛乎藏村及黄麻村(新农村联点村)等地争取援助资金及物资折合人民币近20万元,还达成了在新型社区投资新建1处高标准篮球场的意向等。

  看着辛彭办公室里挂的哈达和锦旗,桌上老百姓亲手烙的馍馍、灌的酩馏酒……不由想起一句话: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本报记者 张傲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