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烤烟的第一书记 为啥让群众看得都心疼
发稿时间:2022-12-18 10:25:00 来源: 陕西网
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北部山区的双湾村,距离城区90多公里,总人口1000余人。受“山高石头多,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自然条件制约,农业基础薄弱,主要增收渠道依靠外出务工,是曾经的深度贫困村。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成为带动地方群众增收的“最优解”。今年,这个村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有件不得不说的事,那就是第一书记李春林种烤烟这件事。
要做“吃螃蟹”的人
李春林是安康市邮政管理局的一名年轻党员干部,在双湾村驻村已经有3个年头,之前是工作队员。群众都知道他有才,提笔能写,坐下能说,懂法律、懂会计、懂电脑、懂基层工作,但没想到他还会搞农业种烤烟。
2021年9月,李春林被组织任命为双湾村第一书记,上任不久的一次入户中,他突然向村党支部书记谢模彩提出,要流转100亩土地种植烤烟,谢模彩只当他在开玩笑,“你大学毕业就参加工作,没干过一天农活,没有一点种植技术,怎么可能会去种烤烟,再说了,我们村有过多次种烤烟的经历,都以赔钱收场,你种烤烟不是自己往火坑里跳么。”
在之后的入户中,李春林总有意同村民聊起种烤烟的事情,有的村民说,当地这边海拔低,不适宜烤烟生长;有的说,风险大,一旦遇到雨水较多的天气,有种无收;也有的说烟叶烘烤难,收购价格低,稳赔不赚。总之,说什么的都有,唯独没有支持种烤烟的。
但让人想不到,李春林是真的“犟”。一次群众会议上,他再次提起了种烤烟,“烤烟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周期长,能促进在家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带动群众增收;从种到收,全链条技术人员指导,烟叶烘烤,全自动智能控制,技术上不存在障碍。
为了让大家看到决心,李春林不顾亲友反对,他东拼西凑,竟一次性拿出10余万元资金注入合作社。由于流转面积大,涉及的农户多,李春林和村干部一户一户确定地块,做工作、签协议,有的户去一次不行,就再去一次,或请人协调,那段时间,李春林不是在农户家中,就是在入户的路上,腿跑酸了,嘴皮子磨破了,也没有丝毫退缩。经过一个多月不懈努力,100多亩连片土地,全部完成流转,烤烟产业正式启动。
白净小伙晒成了“黑炭”
种庄稼苦,种烤烟更苦,周期长,农活多,技术要求高。“李书记看着白白净净,一副书生模样,谁都没有想到他能吃那么大的苦,一苦就是一年,”谢模彩感慨道。
2021年冬季,当地雨水少天气偏暖,挖掘机深耕后的土地里,到处都是硕大的泥块,开春后,微耕机整地时,那些泥块僵硬难碎,整地师傅长吁短叹,多次想放弃。李春林穿上解放鞋,跑进地里,捞起机器前面的绳子帮助拖拽机器,他不断鼓励整地师傅,也给自己打气,僵硬的泥块一遍打不碎,就再打一遍,手磨破了,肩磨红了,历时半个多月,硬生生把几十亩硕大的土块整成了碎土。
烤烟采收时节,正值伏天,太阳当空,烈日炎炎,树叶都被灼得像烧焦了一般,李春林带领着十几名工人,穿梭在烟株之间,采烟叶、扛烟包、开三轮、装卸车等等,哪里人手不足,他就出现在哪里,像润滑剂一样,让采收入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有序运转。没过多久,白白净净的年轻小伙,竟晒成了“黑炭”,有的群众心疼地说:“不晓得你回去你妈心不心疼,我们看得都心疼。”这一年里,李春林带领着大家起早贪黑,在烟地除草、撒药、打顶、采收,忙忙碌碌,不辞辛苦,群众们的疑虑也逐渐被打消了。
不能让产业失败
到现在,谢模彩都记得70多人同时在地里干农活的场面。烟苗栽植前,垄地覆膜保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盼了很久的雨总算缓解了地里的墒情,可只要一个烈日,仅有的墒情就会挥发殆尽,烟苗移栽在即,如果无法完成覆膜保墒,烤烟发展便前功尽弃。
要在一天之内,完成100亩烟地覆膜,其他人连连摇头,觉得这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不曾想,李春林早已做了全盘的计划,他将全村公益岗和在家劳动力梳理出来,逐人分组分地块,按覆膜量计酬,当日付薪。
不再怀疑,时间不等人。按照计划,群众们迅速行动起来。因为分工明确,组织有力,70余人有序进地覆膜。
田间干劲十足,引来许多群众围观——已多少年没有看到这么多人集体干农活的场面了,仅用一天时间,100亩烟地覆膜全部完成。烟站技术人员来到现场连连称奇:“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强的组织能力,如此高的覆膜效率!”
今年,当地遇到了六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地里的烟株被灼成焦黄,在死亡的边缘挣扎。“安康市烟草种植微信群”里时不时看到烟农发出成片烟株干死的图片,周围群众也在为烤烟担忧,最着急的还是李春林。
“无论付出多少代价,也不能让产业失败!”。李春林提出烟地灌溉的想法。
全是坡地,不具备灌溉的条件,天气干旱太久,就算浇水也是杯水车薪,连技术人员也不支持。可是没过几天,李春林就从城里拉回了两台水泵和几百米水带,还有群众都不认识的设备。隔日,便听到柴油抽水机隆隆的声响,烟地里瞬间喷出几十米的水花。后来,大家才知道,他采用了当前先进的喷灌技术,喷出的水犹如下雨一般淋在地里,淋在烟叶上。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的抗旱努力换来了珍贵的回报,据技术人员统计,至少保住了烟叶40%以上的产量。
带领群众致富
李春林种植烤烟,不是为了自己挣钱,而是为了群众增收。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双湾村里的低保户陈根,劳动力弱,看他整天逛来逛去,无事可干,李春林专程到他家中,跟他做工作,动员到烟地帮忙,陈根也从最初不想干,直到后来越干越有劲。
用工95%以上都是村里的脱贫户或者“三类户”,有些农户家里的劳动力年纪较大,劳动力弱,只要愿意在烟地务工的,李春林就会挑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安排他们来干,工资并不根据劳动力强弱区分,都一视同仁,在确保公平的情况下,能给高就给高,尽量让群众多挣。
村里的老徐今年已经66岁了,劳动力弱,但身体还算硬朗,今年在烟地干活收入5000多元。据统计,烟地总用工1600余人次,发放工资17万余元,其中,收入过万的农户就有4人,收入5000以上的10余人。
现如今,随着最后一笔工资打入农户账户,标志着一年的烤烟发展圆满结束,烤烟产业发展带动增收的初衷终于实现,而此刻的李春林和村干部们又在忙碌着土地流转和开垦,谋划着新一年的烤烟发展....(记者 刘硕 通讯员 谢模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