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数学教师任“第一书记”,半年干成大棚“土专家”

发稿时间:2023-12-13 09:24:00 来源: 大众日报农村版

  来自济南回民中学的数学教师董洪国,最近天天往商河县沙河镇李胡头村管理的两个西红柿大棚里跑。

  到12月20日前后,第一批果就能销售了,采摘期将持续到2月份,预估这半年能赚纯利润5万元左右。这将是他“30年来第一次种大棚的成果”,也将是他任第一书记半年来为李胡头掘到的“第一桶金”。

董洪国(右)给村民讲西红柿管理技术。 

  作为济南市派驻“第一书记”,董洪国今年6月20日赴商河县,7月1日进驻李胡头村。“来了以后,先花一个月时间到全镇各村转,做调研,找项目。”他告诉记者,李胡头是个传统农业村,257户,852人,村集体经济薄弱,办公条件简陋,想发展产业、提升村人居环境,却没有资金。

  他协调派出单位和结对企业,争取了5万元资金为村集体修缮了办公室,并配备了电脑、空调等设施。不仅“输血”,还要“造血”,董洪国做调研的那一个月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涉农政策和帮村庄谋创业上。

  “8月中旬,终于选定了项目。”董洪国告诉记者,立足沙河镇现有资源,他们在3公里外的金沙绿港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租了两座大棚发展果蔬种植。每个棚占地7亩,首茬种植西红柿,采用订单模式,由提供种苗和销售服务的合作方保价回收。

  要把大棚管理好,必须学技术,能苦干。怎样栽苗?怎样吊蔓?怎样施肥?怎样授粉?怎样防治病虫害?多长时间浇一次水?数学教师特有的钻研精神和严谨态度派上用场了,他抓紧一切时间翻书、上网查资料,与园区农业技术员探讨种植技术,边学边干,忙得时候干脆住在大棚耳房。

管理大棚必须学技术,能苦干。 

  从确定项目到现在,四个月的时间,他已经成了一名“土专家”。“每天早上7点左右升棚卷保温被,9点到下午4点要根据气温情况多次调节风口,5点半左右要放保温被。开风口的作用,一是调节棚内温度,二是换气补充二氧化碳。最近的工作,主要是带着村民打杈、盘头、疏花疏果。”说起大棚管理技术,他边干边讲,头头是道。

调节风口,控制棚内温度。 

  为了提升西红柿品质,董洪国在投入和管理上不遗余力。“两个多月来已经在两个大棚里投资近18万元,预计还要投入2万元。这一茬总共半年时间,预计毛收入25万元,除去成本,半年可为村集体创收5万元左右。”他说,成本包括了发放给村民的工资,预计总共约4万元。

  当地发展大棚种植才三四年,村民大都没有管理大棚的经验。最近几天,每天至少有三四个人在大棚里忙碌,董洪国自己边学边干,还要指导来打工的村民。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李胡头村两名村民正在大棚里缠头打杈。她们表示,现在农闲没什么事,出来打工挣点钱,挺好的。

村民在大棚里打工。 

  按董洪国的计划,李胡头村种植这一季西红柿之后,还能再种一季甜瓜,一年能为村集体积累两笔“发展基金”。他开始盘算下一步的工作:“下一步,村里可以有钱修缮一处闲置的小学校院,争取盘活资源引进项目。同时可以整治全村人居环境,清理房前屋后,发展边角经济,计划明年春天统一种上中药材,收益由村民和集体按比例分成。”

  自筹资金忙了半年多,有什么感想和收获?“能为村民和村集体做点事,我就问心无愧了。对个人来说,我做了一件30年从没做过的事。这半年,我一直在学习,在成长,也积累了经验。”董洪国笑道,“而且成功减肥14斤。”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段书强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