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村里多了一群“棚二代”

发稿时间:2024-02-14 09:37:00 来源: 农民日报

  年根儿底下,山东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的耿付征掰起了手指头。不是像小孩儿那般数着日子盼新年,耿付征是在“复盘”自己昔日的5个愿望——干出事业、组建家庭、入党、买汽车、让父母住楼房。过往如走马灯般从眼前闪过,耿富征蜷起最后一根手指,五指成拳,5个愿望悉数实现。

  幸福的生活从何而来?耿付征说:“还得多亏了村里的大棚产业。”

  两个姐姐皆是辛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耿付征父母忧心:“就这小儿子不省心!”耿付征不服气,也要背井离乡闯天下。2017年,在外漂了3年的耿付征回村,一扭头,家里的小土棚引起了他的注意。“拿出三四万元积蓄改造大棚。”说干就干,耿付征一拍板,踏下心来,有样学样地跟村里人一样种起了大棚菜。结果出乎意料的好,当年就收回了成本。2018年,耿付征又租种了两座扶贫棚,目前3个棚每年总共有近20万元的纯收入。

  昔日的耿店村是个“三无村”——无资源禀赋、无区位条件、无优势产业;如今的耿店村,像耿付征这样的“80后”“90后”青年的身影多了起来,其中不乏外来媳妇、上门女婿、返乡大学生等,如雀归巢。青年们的身上有一个新奇的标签——“棚二代”。

  村里的青年人笑称,建棚是耿店村青年“创业史”的开章。但每部“创业史”的续写,都有村里贴心到位的配套服务为其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流转土地、拉电排水、解决贷款难题……建棚路上每逢“拦路虎”,村里的“顺风车”必到。

  棚内有产,“业”出何处?“不出村。”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用3个字概括起村里发展大棚产业的致富经,“从种到销是一条链。村里能做的,就是帮忙把链串起来。买苗有村里的高标准育苗棚,销售在本村的田头蔬菜批发市场,菜商订量,村里统一收齐发出。链绕不出村,解决了‘承上启下’的问题,更方便了农户。”

  如今唱起主角的“棚二代”,为村里产业发展贡献了更多新思路、新业态,不断提高大棚智能化水平,有的还种起了绿色有机蔬菜,搞起了“大棚采摘游”。近几年,耿店村陆续“接收”了116名青年返乡创业,村里的棚菜产业越做越旺,人均收入由2018年的3.8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4.6万元。

  耿店村人喜欢形象地把种大棚菜称作“扣大棚”,一座蔬菜大棚“扣”在大地上,也扣住了返乡青年的根与魂,扣出了当地致富的金饭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耿店村看到蔬菜产业的发展机遇,选择留下来、干下去,他们的“创业史”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