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驻村第一书记王文涛: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方向

发稿时间:2024-03-26 09:31:00 来源: 齐鲁壹点

  记者 李从伟 康岩

  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丰富了,脸上多了舒心的笑容,村里的产业有了新面孔,发展的劲头更足了……张庄村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脚上沾泥土,只因心中有担当。济宁市委宣传部派出驻村第一书记王文涛,自2023年11月14日踏上邹城市张庄镇张庄村的第一天起,就与这方土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走村入户访民情,外出取经谋发展,王文涛用力用情诠释着一名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和担当。

  为乡村产业发展“添动能”

  3月22日,初春的邹东大地满眼皆绿,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土地上升腾着生机和活力。

  张庄镇张庄村村东的一块丘陵地上,四座崭新的高标准木耳大棚一字排开,棚内,一条条白色的尼龙绳吊在钢筋骨架上,村民们正忙着系绳打结。

  吃过早饭,王文涛就往大棚赶,最近一段时间,但凡有点空,王文涛就来这里转转,心里才踏实。黝黑的脸庞,朴实的打扮,脚上的运动鞋沾着泥土,与村民们站在一起,毫无违和感。“咱们得加快点进度了,这两天菌包就来了,不能耽误了种植。”钻进大棚,王文涛一边跟干活的乡亲们打招,一边查看着尼龙绳的质量。

  此时,张庄村党支部书记廉士海也赶来了。“这多亏了文涛给我们寻路子,才有了这个新项目。”廉士海夸道,“文涛成了我的智囊团,别看没在村里待过,但见识广点子多,对乡村发展讲得头头是道。”

  “见识广、点子多”源自王文涛派出单位的优势。作为济宁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工作人员,对济宁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好典型好做法都曾宣传报道过,哪里有致富好项目,哪里的致富带头人蹚出了好路子,王文涛门清。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王文涛深谙此理。走访了解到,张庄村作为镇驻地村,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传统的荒山承包、门头房租赁,缺乏特色产业。为拓宽致富路,王文涛带着村“两委”和党员代表外出“取经”,学习外地先进经验,邹城的食用菌种植、汶上的芦花鸡养殖、曲阜的石磨面粉制作等都去考察过,最终经过论证,选择了玉木耳种植。

  “四个大棚能种植10万袋菌包,三月种七月收,一季保底收益能达60多万元。”廉士海算着致富账,信心满满。

  为村民文化生活“加点料”

  刚驻村时,王文涛“两眼摸黑”,对村里情况不了解,更别说开展工作了。

  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在刚开始的两个月里,王文涛整天跟在村“两委”工作人员的屁股后面,一点点地学,一点点地记。久而久之,王文涛慢慢找到了“感觉”,“在村里,用词得讲究,得说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

  穿梭在田间地头,行走在农家院落,东家进了西家出,与乡亲们促膝长谈,家长里短嘘寒问暖,有时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急村民之所需,帮村民之所困,驻村日志写了厚厚一大本。“乡亲们很淳朴善良,比如你去家里走访,喝口水人家就很高兴,觉得你没把他们当外人;天冷慰问老党员、困难户,有时候人家还关心我一个人咋吃咋住的,是不是适应农村的生活。”为村里付出的同时,王文涛也收获着满满的感动,也更坚定了要为村里做点什么的决心。

  王文涛走访了解到,村里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很少照过相,更没有机会去北京在天安门前留个影。为此,王文涛联系到济宁市文联、市摄影家协会,于今年3月初,举行了一场“我与天安门合个影”摄影活动,当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前的小广场上热闹非凡,乡亲们穿上新衣,一家老小在欢声笑语中定格下幸福瞬间。

  春节前,组织开展写春联、戏曲下乡活动,平静的村子多了几分文化气息;做好冬季用火、用电、用气安全隐患排查,发放防一氧化碳中毒明白纸,提高村民防范意识;为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老人免费健康查体,并对有需求的村民免费发放药品……驻村期间,王文涛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乡亲们带来力所能及的帮助。

  走过村里的大街小巷,迈过田间的沟沟坎坎,4个多月的“驻村初体验”,王文涛心里踏实了很多,驻村帮扶的步子迈得也越来越坚定。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