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项目、兴产业、修道路、建桥梁、树新风……驻村7年,这支工作队亮出帮扶成绩单
发稿时间:2024-04-14 09:20:00 来源: 哈尔滨新闻网
粮食“上楼”入收储库,农民储粮不发愁。
玉米烘干塔。
7年,时光荏苒,岁月匆匆。阿城区料甸街道北红村的乡亲们在7年的时光中见证了美好,日子也越过越甜。
谋项目、兴产业、修道路、建桥梁、树新风……自2017年6月起,哈尔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派驻阿城区料甸街道北红村的工作队开始了帮扶之路。7年里,虽然队员早已换了好几茬,但真心付出、倾情奉献的理念没变,北红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也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谋项目兴产业
推进乡村振兴
4月9日,春风和煦,艳阳高照。在北红村玉米收储库大院内高高矗立的烘干塔前,一辆拉运玉米的大货车正在卸货。村民告诉记者,这里的收储库和烘干塔都是驻村工作队为村里谋划的产业项目,每年能为村里创收70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只有发展好产业,才能快速实现村民增收致富,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北红村党支部书记许德勇介绍,该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没有一项产业,村集体还欠下了不少债务。驻村工作队到来后,积极为村里谋划产业项目,队员们通过走访调研,结合北红村种植玉米的实际情况,多方争取资金,先后帮村集体建了光伏发电项目、秸秆压块厂、粗粮加工厂、玉米面条厂、玉米收储库、玉米烘干塔等项目,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逐年增加。2023年,村集体收入突破了百万元。
如今,北红村已经形成了一个玉米产业链条,烘干、收储、初加工、深加工……不断增项。许德勇说,村里以前没有设施设备,村民卖粮每斤少卖两分钱。自从村里建起了烘干塔,乡亲们直接把玉米卖到收储库,收入提高不少。现在村里添置的产业项目,还给20多名村民提供了打工赚钱的机会。村民赵双东说:“我以前一直在外面干零活,粗粮加工厂建成后,我就回村在家门口打工了,一年能赚4万元。这可得感谢咱驻村工作队呀。”
村民孟秀萍对驻村工作队赞不绝口。她告诉记者,她家是脱贫户,驻村工作队刚来时,帮助她家贷款两万元买了一头牛,几年下来,她家里已有8头牛。现在,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这几天,驻村工作队队长郝亮正与村“两委”商量建豆制品加工厂的事,筹备生产大豆腐、干豆腐、腐竹等,谋划带动更多人就业,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修道路建桥梁
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北红村乡亲们看得见的好日子,可不只是收入提高。驻村工作队在谋划产业项目的同时,也在推进北红村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在6个自然屯建了4个健身广场、安装了241盏路灯、修路边沟11600余米,整修村内道路、田间路、巷路11000余米,河道清淤3000余米,栽植树木2000余棵……北红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许德勇介绍,北红村东北沟屯屯外有一条沟,每到下大雨时,沟里的水就会外溢,村民出行就成了难题。2019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沟上建了一座桥,村民们再也不用为雨天出行犯愁了。东北沟屯一位村民说,这座桥就是连心桥,让乡亲们看到了驻村工作队是真心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
北红村村外有一条洼浑河,在雨水大的年头,曾因河道不畅淹了2000多亩农田,导致农作物减产。2022年,驻村工作队筹集资金开展河道清淤工作。2023年,虽然雨水很大,但没再发生河水外溢淹庄稼的事,治理河道的效果摆在眼前,乡亲们打心眼里佩服驻村工作队的“远见”。
树新风去陋习
建设美丽乡村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各项产业的兴起、北红村村集体经济的逐步壮大,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乡亲们的精神面貌、生活习惯也在悄悄发生改变。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义务劳动,清理村内垃圾,美化村屯环境。组织开展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乡亲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制定村规民约,成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环境监督会等,定期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引导村民践行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摒弃陈规陋习。
许德勇说,现在,乡亲们多年形成的出门随意倒垃圾等旧习惯正在改变,文明意识在提升,大家开始主动把垃圾送到指定点位,由专人每天按时清运。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还研究制定了《北红村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实施方案》,准备开设积分超市,鼓励引导更多村民投身公益服务,用劳动换积分,用积分换商品。
郝亮说,驻村工作队将进一步巩固好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做精做强玉米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同时,探索农村新业态,挖掘潜力项目,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为北红村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
哈尔滨日报记者 康福柱 文/摄